>>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影子经济研究:三股势力结成罪恶同盟(全文)
  • 2012-2-9 10:52:00    字数:4328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经济研究导刊
  •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规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影子经济已经成为俄罗斯严重的社会问题,干扰了国家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妨害了国家法制的建设和司法活动,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阻碍国家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犯罪。

       关键词:俄罗斯;影子经济;21世纪俄罗斯

       俄国的影子经济由来已久,它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就有迅速发展。俄罗斯学者将影子经济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房子,它的基础是地下资本家,四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而房顶则是腐败的国家官员。这三股势力结成罪恶同盟,被称为影子经济黑手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1]。

       一、影子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

       所谓影子经济,国际上通常称为地下经济,是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的、政府未能控制和管理的、产值和收入未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2] 。《俄罗斯环球百科辞典》将影子经济定义为“游离于国家统计和监管之外的,不反映在国家统计中的经济活动”。《俄罗斯经济术语词典》强调影子经济未统计和隐蔽的特点,将其定义为“不被人们所知的、被其参与者隐藏起来的、不受国家社会控制的、未列入国家官方统计的经济活动,包括犯罪的、被禁止的、违法的、为了避税或隐瞒收入而隐藏起来的经济活动”。

       中国学者时映梅将影子经济形象归纳为:黑色经济,即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实质是违法的;灰色经济,即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进行投机,利用现金、易货交易、不持许可证工作、无手续雇工等各种手段进行偷税漏税、非柜台交易等不带有明显犯罪特点的地下经济活动;粉红色经济,妨碍了其他经济主体权利、但不违犯法律的、合法经济中的隐性生产,表现为利用俄罗斯立法的漏洞,或是利用破坏生态安全和议会院外活动的压力等为某些个别经济主体谋好处,作为“例外”提供单独的优惠和补贴等,这种行为常常属于腐败的范畴 [3]。

       二、21世纪俄罗斯影子经济状况

       准确地测量影子经济的规模是很困难的,因为影子经济自身的特点就是避免被监督和测量。因此,很多数据都是专家学者们从公开的数据中估计得来。

       进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的影子经济没有得到遏制,相反,它的作用还在显著增加。俄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索尔塔加诺夫在反洗钱会议上宣称,2002年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25%(国际上在5%—10%之间)。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规模是2—2.5万亿卢布,与联邦财政收入几乎持平。在1.25亿劳动人口中,在影子经济领域工作的有900万人。但是,据调查,27%有劳动能力的俄罗斯公民(约2 100万人)都有未经登记的第二职业,从事零售,其余人从事倒买倒卖等活动[4] 。但是,有俄罗斯学者认为,这些数字明显偏低,其原因是没有把庞大的犯罪经济作为影子经济成分全部或者部分考虑进去 [5]。根据俄罗斯国家战略研究所援引世界银行的数据,俄罗斯影子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2004—2007年,隐蔽的劳动报酬平均占到所有工资的44.1%;2007年,达到6.55万亿卢布。未上缴联邦财政的自然人收入税达8 520亿卢布,未缴纳强制社会保险1.7万亿卢布。国家养老基金少收1.3万亿卢布,比2007年支付的养老金总额还多。如果把灰色成分合法化,养老金就会加倍。而据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伊·叶利谢耶娃领导的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的专家小组进行的分析测算,圣彼得堡影子经济的规模极为惊人,达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80%。俄联邦国家统计局估计,2006年未被观察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25%。而根据俄内务部的数据,2006年超过40%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影子经济和非法经济的框架内生产的 [6]。联邦国家统计局局长亚历山大·苏里诺夫在接受《俄罗斯报》采访时说:“俄罗斯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4.5万亿卢布,目前俄罗斯的影子经济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6%,相当于7万亿卢布,从事影子经济活动的约1 300万人。” [7]这些数字突出显现了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规模十分庞大,解决影子经济对现代俄罗斯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