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外国学者关于苏联历史及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 2012-2-15 8:26:00    字数:593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不久前,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普列汉诺夫研究院、普列汉诺夫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基金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一次以“苏联: 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对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概括如下。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В.Г.布罗夫(В.Г.Буров) 教授所作“关于苏联的回顾性观点”的报告主要对苏联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绝不能因为存在这些弊端而贬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对此,布罗夫教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苏联的成立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为曾在沙皇俄国版图上居住的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居民识字率提高以及知识分子阶层范围扩大是其直接体现; 苏联给世界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中国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等。这些都是苏联的成绩和贡献。第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认真分析和正确看待所存在的错误,这一方面是为了揭穿那些关于苏联的种种诽谤和谎言,另一方面是为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论证在当代俄罗斯或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问题。比如,首先,关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能否认推行该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存在一些负面的事实; 其次,苏联时期在民族区域划分方面犯了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在该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的通常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地缘政治动机和主观原因,很遗憾,这种现象在当代俄罗斯仍然存在; 再次,缺少下层监督和党内民主,缺少理论创新,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存在着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倾向。然而,中国的现实证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具有可能性、必要性,而且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学博士В.В.卡拉什尼科夫(В.В.Калашников)教授发表题为“苏联道路不是历史的绝境”的报告。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些人认为苏联解体至少有两点好处: 其一,世界结束了危险的“冷战”,俄罗斯被强行纳入“民主的西方”;其二,共产党把俄罗斯带到了绝境,现在开始转向自由、民主、文明的发展轨道。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说法愈发失去影响力。事实表明,世界在整体上并没有变得更安全,而且,俄罗斯以一些重要发展指标下降的残酷现实取代了所谓社会发展进步的承诺。工业和农业到现在都没有达到 1989 年的水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俄罗斯变成西方发达国家的原料附属国,更为可怕的是,俄罗斯因资本和人才的流失而逐渐失去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希望。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并非短时间内所能解决。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社会道德滑坡。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在对以上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俄罗斯经济的贫困现实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价苏联的历史。他指出,关于“历史绝境”、“死路一条”等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和市场经济相竞争,但是,该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卡拉什尼科夫认为,相比之下,苏联比西方的经济发展态势要好,尽管它当时所处的条件对其发展并不利。

      他举了两组数据来说明该问题: 就人类发展指数而言,俄罗斯在1913年至1990年期间增长了4.5倍,而英国增长了2倍,美国增长了 2.3倍;从年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二战后苏联逐渐缩小了与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差距,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年人均国民收入占美国年人均国民收入的22%,等到80年代末期这个数字已提高到了56%,这说明苏联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后,卡拉什尼科夫教授强调,上述所言并不意味着苏联的经济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依靠后苏联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解决,相反却日趋严重,而且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发展潜力现在已消失殆尽。总之,后苏联的发展现状表明,苏联的道路不是历史的绝境,而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长远的价值。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