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邓小平是对苏联解体本质看得最透彻的人
  • 2011-6-27 10:36:59    字数:7151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学习时报
  •   ◆苏联解体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整体上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现在国内已形成两大派观点,一派强调根本原因在苏共,另一派强调根本原因在体制,其实这二者都具“根本性”,并不是根本对立不可兼容的。

      ◆双方各有各的道理,但又并不完全在理。体制问题确实具有“根本性、长期性”,但它并非解体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称之为“深层根源”更合适。党的问题的确具有“全局性、致命性”,但对赫鲁晓夫之后的苏共领导不能笼统地“一锅煮”,含糊地归结为“苏共蜕化变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邓小平是对苏联解体本质看得最透彻的人,以“南方谈话”为代表,他已将传统的“党建”思路发展成“大党建”的新思路。我们不应从“南方谈话”的理论高度再后退到“九评”的认识水平上去。

      ◆从整体上认识把握苏联解体,就应按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尖锐提出的那句名言行事:拒绝“邪路”,也不走“老路”,而要走一条坚持社会主义又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路”。

      ◆苏共是由长期的“左”发展到后期戈尔巴乔夫的右。从苏联解体汲取教训,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强调“坚持”,又必须强调“发展”。决不应忘记邓小平尖锐指出过的另一种性质的“亡党亡国”,那就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苏联解体快满20周年了,国内各种活动热络起来。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众说纷纭,然而已明显地形成了两大派观点。笔者无意介入双方的争论,但愿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发表感言,以期打破“各说各话”的沉闷气氛,促双方往一块走。

      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从整体上把握

      唯物史观认为,重大历史事变必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像苏联解体这么重大而复杂的事变,必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苏联解体的研究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应按系统工程理论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而不要孤立片面地抓住某一方面,犯瞎子摸象的错误。

      几年前胡锦涛同志看望钱学森同志时,曾高度赞扬过他的系统工程理论。当时胡锦涛同志说:“您的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胡锦涛同志这里讲的处理复杂问题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于我们研究苏联解体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们难以否认苏联解体原因的“多重性”,甚至可列举出十几种、几十种原因。诸如“戈氏葬送说”、“和平演变说”、“错误路线说”、“民族矛盾说”、“体制僵化说”、“党内危机说”、“腐败层自我政变说”、“群众抛弃说”、“经济滞后说”、“背叛马列说”、“僵化教条说”、“历史合力说”等等。我认为,只要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上述各种原因和因素,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都可能是苏联解体不同侧面的原因,不应完全加以排斥和否定。但如果抓住其中某一“说”而否定其他“说”,那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当然对这么多原因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有主次区分。首先是就“外因”和“内因”而言,当然应肯定内因是主要的根本的,苏联是“自毁长城”,问题主要出在内部。在各种内因中,怎么区分主次,现在明显地分成了两大派,一派强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蜕化变质”,另一派强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僵化的体制,在于斯大林模式”。

      在我看来,两派各有各的道理,但又并不完全在理。双方所关注论及的问题,即党的问题和体制问题,都是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然而无论哪一个都不能作为“唯一”的问题孤立地存在。这两个问题因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没必要将其根本对立起来,承认一个就必须否定另一个。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根本性”问题未必只能有一个,不同角度和层面,可有不同的“根本性”问题。这就是说“根本原因”具有相对性,不宜将其绝对化。如能真正坚持“合力论”,真正承认苏联解体是“多重因素”,真正从整体上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现在的许多分歧是完全可以通过平心静气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一致的。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