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美媒:中俄共识使两国共同繁荣
  • 2018-1-8 10:38:20    字数:1738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环球时报
  •     美国《外交学者》近日文章,原题:北京-莫斯科共识的地缘政治 作者: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博士生、菲律宾国家研究组织成员 安立馗

        ----------------------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苏关系恶化,为1972年美中领导人历史性会晤铺平道路。直至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才开始融化。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摒弃前嫌,采取更务实做法,追求共同利益和对付共同威胁成为两国新合作的主旨。尽管人们最初抱着悲观预期,但两国关系得到稳步改善。1996年两国签署第一份战略合作协定以及其他协定。2001年,共同创建上合组织。2012年两国达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在2014年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中俄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

        两国的密切联系结出果实,特别是军售、军事技术转让和能源方面。两国军事关系也取得重大进展,中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互信,两国间越来越多的联合军演就是明证。但真正代表两国间互信增加的是签署普京钟情的“欧亚经济联盟”项目与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对接的协议。若二者对接成功,将标志中俄关系进一步巩固,对亚洲和西方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初北京宣布启动“一带一路”倡议时,莫斯科和西方均猝不及防。受到制裁的俄罗斯似乎颇有理由担心新丝路会进一步削弱其在自家后院中亚的地位,对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不利影响。当时各种评估得出悲观结论,特别是鉴于两个倡议在机构设置和战略目标方面看似大相径庭。“一带一路”是个全球开放、以贸易为主的项目,体现了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预示着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贸易和多边主义。欧亚经济联盟则是个“内向的”贸易一体化项目,旨在让俄把控中亚邻国并遏制欧美在那里的扩张。

        尽管外界最初的预测并不乐观,但中俄关系继续发展,两国要创造一个中俄控制下的中亚共同繁荣区的计划也顺利推进。

        中俄友好的基础是高度的互补、互惠、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胁。两国关系中,中国及其“一带一路”扮演全球推动者角色,中国为俄罗斯经济和欧亚经济联盟提供急需的生命线,同时推广自己的影响力。而俄罗斯似乎是充当惠及两国的地区稳定提供者角色。

        对中国来说,俄在中亚的支持具有多重优势。一、俄对地区的影响和了解可大大降低“一带一路”项目风险并消除一些障碍,减少成本并将收益最大化。二、俄接受中国涉足中亚将使中央王国直接参与地区的安全和机制形成。最后,这种关系模式有潜力确立一个中俄控制的欧亚核心地缘政治空间,这个位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市场与富裕的欧洲市场之间的战略地区,欧盟和美国的影响力难以企及。

        美欧的制裁及油价下跌极大损害俄罗斯的贸易及其与欧美的关系。莫斯科被推上一条政治-经济孤立之路。出于这些原因,俄开始把亚太视为扩大市场的可行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与“一带一路”对接能为欧亚经济联盟提供进入亚太市场的特有贸易通道,并为俄带来促进其“东进”战略的独特机会。

        俄罗斯在亚太的拓展得到了中国的友好支持。这种在两国地缘政治影响地区的互相依赖,建立在一种平等基础上,具有对称、互补和互惠的特点。

        两国似乎抱着共同塑造北京-莫斯科共识的目标。中国的任务是在全球扩大影响力,而俄罗斯在欧亚地区巩固力量,发挥地区稳定作用,在一个对俄中利益都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空间执行日益会同的政策。这种模式优点是其互补性均能满足中国的全球雄心和俄罗斯的地区和全球目标,使两国共同繁荣,它会对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及中欧、东欧这些西方影响力衰落的地区产生重大后果。

        中俄关系经历过波折,如今合作日益密切。两国似乎吸取了从前的教训,知道面对共同威胁各自为政不是好事,特别是当应对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时。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