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能源合作已覆盖从开采到销售全周期
  • 2018-12-5 10:17:18    字数:156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稿源:中石油新闻中心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从开采运输到加工以及最终产品销售的全周期,并因具有显著的互补优势和协同优势,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为积极落实今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的联合声明中达成的共识,11月29日,近90家来自能源、金融、信息等领域的中俄企业家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参加了首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

      拥有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国,而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17年,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今年1月至9月,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超过5000万吨,同比增长了12.4%。中俄原油管道复线、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项目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典范,北极LNG项目,远东供气项目及上游勘探合作项目等新合作项目正在积极商谈。

      经过多年发展,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从开采运输到加工以及最终产品销售的全周期,并因具有显著的互补优势和协同优势,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也是为双方企业在油气、电力、煤炭、新能源、能源装备等领域的长期一体化合作创造条件,建立和拓展业务往来。

      与会代表认为,中俄能源合作对中俄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可为相互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呼吁两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能源项目,合作并探索创新的融资方式。

      俄罗斯联邦总统能源发展战略和生态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俄中两国能源合作的潜力还有待继续挖掘。俄中元首提出的目标是将双边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推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俄罗斯为确保对中国能源出口,目前计划再投资1000亿美元。

      俄罗斯自然资源部部长卡贝尔金认为,在当前政治形势下,俄中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他说,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已经探明丰富的能源资源,使俄罗斯能够向中国长期稳定出口能源。东西伯利亚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田是复合型的能源产地,不仅有石油、天然气,还包括很多凝析气。特别是两国在北极大陆架也在积极地展开合作,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将成为俄中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和提高合作水平,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侯启军建议双方开展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构建中俄完整的油气合作产业链,共同提高双方企业抗风险能力。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副总裁梅德韦杰夫谈到了对华能源合作的计划。他表示,目前俄气拥有最先进的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和运营技术,希望进一步加强和中国企业在地下天然气储气库方面的合作。他同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向中国的天然气出口量完全可以达到每年1000亿立方米规模。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将达到俄罗斯向欧洲天然气销售量的两倍。

      与会代表还认为,科技对能源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方将把两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到合作项目中,这将有助于提高能源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两国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表示,金融和信息技术将为两国能源合作插上强有力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通过广泛使用包括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中俄能源合作的效率和水准,并增强风险防控、互利共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次论坛期间,中俄两国企业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能源对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论坛上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想法付诸实践。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