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高校共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注重实用解决方案
  • 2019-8-29 9:52:29    字数:1786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科技日报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亚历山大·吉特科夫,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教育和社会项目负责人

    资料图:中俄在PandaX项目上积极合作

      中俄两国就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全面伙伴关系和战略互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特别宣布,打算扩大科技和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两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内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现在,俄罗斯大学和中国机构之间已经存在哪些形式的合作,它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呢?

      共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模范大学—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是开展基础科学领域内合作的典范。比如,2012年到2015年,国立核能研究大学实验核物理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季向东教授和美国马里兰大学领导的PandaX项目积极合作。

      目前,这项合作正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进行PandaX-Ⅱ暗物质实验。实验采用粒子检测技术,这一技术由国立核能研究大学科学家在20世纪70—90年代引入实践,目前在该大学实验核物理实验室进行开发。

      在季教授的指导下还准备推出PandaX-Ⅲ,这是世界上寻找Xe-136同位素的双中微子衰变最敏感的新实验。为了这个实验,国立核能研究大学实验核物理实验室提出了压缩氙探测器的概念设计,这个设计现在正在“铁”中实施。

      实验室副主任亚历山大·巴拉兹德金表示:“鉴于中国在进行研究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方面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物理学家的合作似乎非常有前景。中国科学潜力的基础由毕业于世界发达国家优秀学校的高级专家组成。跟中国实验室开展实验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合作很有益处。”

      提供环保和农业领域的实用解决方案

      除了高等科学的基础问题,俄罗斯大学还跟中国同行们共同开展重要的应用研究。中俄大型协会的成员——中俄技术大学协会和中俄经济大学协会与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及山东财经大学就数字经济中心的建立签署了协议。

      在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已经运作着和黑龙江科学院高技术研究所共同组建的中国国际空化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正在开发高度环保的水燃料混合物,由此可以将氮和硫化合物、烟尘排放量减少2.5倍;正在创建基于空化技术净化工业和生活废水的系统,以及用于处理植物灌溉用水的方法。空化处理的水有助于消除致病生物,减少作物病害并使其产量提高30%;正在研究通过空化获得的石墨烯纳米技术性质,目标是最后获得可用于制造电子器件的石墨烯微孔板。

      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与中国伙伴的另一个成功合作范例是,研究用于照明室和种植农业的发光材料(发光二极管)。此外,固体物理和纳米技术副教授马克西姆·马拉克谢耶夫还与中国一流大学科学家合作,研究具有负热膨胀和零热膨胀的材料。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团队已经在最好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190篇文章。

      联合解决科学中的战略问题

      自2017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俄罗斯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CASTED)共同创建的中俄“智库”一直在国立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运营。该中心致力于评估运用技术和技术解决方案的社会经济结果,旨在发展国防领域内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确保国家安全。在该大学,还有两个与中国组织共同组建的实验室:与中国PowerScan公司共同创建的辐射监测和筛选研究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和制造电子感应加速器以及数字放射成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与中国地质大学以及美国、法国和蒙古的大学共同组建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室,研究各种天然水的化学、气体和微生物组成。

      在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支持下,与中国同事一起实施“以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地区水系统为例的生态地球化学和有机污染清洁”项目,旨在开发出在各种自然和人造条件下管理亚洲天然和人为水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平衡的方法。

      而10月14日至17日,国际战略技术论坛IFOST 2019将在俄罗斯托木斯克举行,中俄技术大学协会的成员、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国立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是该论坛的组织者。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俄罗斯大学与中国合作伙伴实施的联合项目的一小部分。从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这类项目的数量还会增加,同时带来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互惠互利。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