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从孔子在俄形象看中俄两国文化的“和”与“不同”
  • 2019-1-8 16:53:07    字数:3520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关月月
  •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关月月 系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原题:俄罗斯网络媒体中“孔子”形象考察(2000—2015)。标题为编辑所拟。

        -----------------

      中国儒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已经有近三百年历史,从18世纪初开始,经过伊拉利昂·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季塔连科、佩列洛莫夫等数代俄罗斯汉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俄罗斯得到了充分关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相继被不同汉学家翻译成俄文,其中《论语》译本更是多达8种。新世纪,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近些年已举办了多项活动,如中俄文化年、中俄旅游年、媒体交流年等,两国已连续多年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访学。俄罗斯汉学家的研究以及近年来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

      为考察儒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笔者以“孔子”为关键词,在俄罗斯大型动态网络文本语料库共计搜索到99条话语信息片段,信息来源包括社交网络、博客论坛、网络杂志等,年限跨度为2000年到2015年。总体来看,信息片段反映出的“孔子”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将“孔子”作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话语片段数量最多,此类篇章对“孔子”形象持正面、积极评价。话语片段有如下特点:1)“孔子”词汇前多有“智者”“伟大的”等词修饰,且上下文中多出现“尼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的名字。2)篇章中多引用孔子的思想格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指导自己的行为规则。如在一篇关于“俄罗斯总统护卫队游行”报道中提到,负责人认为恢复护卫队的传统仪式非常重要,因为孔子论述过关于“礼”的重要性。同时也存在将“孔子”作为宗教领袖的话语片段,但相对来说“新闻”类片段较少(在99条中只有1例,且为积极评价)。这些话语片段,有的持正面积极评价,有些持消极评价。持正面积极评价的话语片段多将“孔子”与其他宗教领袖“摩西”“真主”“佛陀”并列。篇章多为宗教文学、文化评论主题。持消极评价的话语片段多出现在“网络杂志”“博客论坛”平台中。该类话语片段多对孔子思想有所误解,将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的陋习糟粕归结于孔子思想。如网络杂志中出现的关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出现的大量劣质反宗教文学”作品中,直接将孔子与其他宗教领袖列为被批判的对象,再如博客平台流传较多孔子论述“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的笑话,事实上这则笑话并非出自孔子语录,而是出自辜鸿铭,他以茶壶和茶杯的典故来表明传统妻妾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网络文本中“孔子”既是“哲学家”又是“宗教领袖”,这种双重身份首先与儒家文化引入俄罗斯的方式相关。俄国汉学兴起于东正教驻北京的宗教使团。将中国典籍翻译成俄文的汉学家大多具有宗教背景。例如著名的汉学家波波夫出身牧师家庭,本人就是传教士,因而他在翻译《论语》时,将“仁”翻译成具有基督教教义色彩的“爱”,对“弟子”翻译为“我的孩子们”。其次,双重身份的阐释与俄罗斯汉学家对儒家学说实质的解读相关。事实上,不止俄罗斯,包括西方欧美国家对儒家学说的哲学与宗教性质都有不同争论。上世纪60年代,苏联汉学家曾对此展开过讨论,持“宗教”观的学者认为儒学(儒教)有追随者(弟子)、有教义(典籍)、有宗教仪式(祭典),符合宗教的特征。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学者则指出,孔子是无神论者,儒学中没有对神的理解,没有关于神的教条,他只是一种理性的哲学思想。其实,不管作为何种身份,“孔子”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上的形象都是伟大的,并且客观来讲,从宗教视角解读翻译“孔子”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孔子”思想与国外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可和接收“孔子”思想,有助于儒学对外传播。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儒学被片面宗教化解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俄罗斯文化及思想的研究,找出两国文化的“和”与“不同”,增加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合作中达到互利互惠,和谐共处。

      第二,网络文本中引用“孔子”思想的话语片段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作者或直接引用孔子话语,或根据个人理解间接阐释孔子思想,其话语片段具有以下特点:

      话语片段涉及诗歌、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小说、书评等不同方面。关于孔子思想的介绍,大多数情况下是积极正面的,且符合孔子原意。比如关于六艺的介绍,或者关于“乐”和“乐(悦)”的论述。有些作者引用孔子的观点作为人生格言,如“恭而无礼则劳”“不知礼、无以立”“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等等。这说明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所接收和认同。当然,也存在一些阐释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把“孔子”看成是儒家思想的符号,所有与儒家相关的思想归结为孔子所说。例如,在《论语》中虽然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但系统论述该问题是在《大学》中,作者把此归为孔子所说。

      文化核心术语词的理解和翻译问题。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在古代汉语中多指志同道合者。和现代意义上的朋友所有不同,引文将其解释成久别重逢的朋友,属于理解有偏差。《论语》关于该句的俄译本多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作者错误引用问题。文本中引用的思想并非孔子所述,如“不要想徒劳的事情”,该句与“未知生,焉知死”意义有相通之处,意思是要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空想还没有实现的事情。但孔子的意思在于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作者原文意思在于说明自己做人的原则是不去想那些子虚乌有的事。再如“如果词的意义搞清楚了,事情就解决一半了”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相似之处,但孔子指的是正名的重要性。作者则意在说明,搞清楚概念相当于成功一半。

      第三,新闻话语片段中“孔子”除了具有“哲学家”“宗教领袖”形象外,与其相关的“孔子学院”报道也占有一定比例。报道内容多关注“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指出“孔子学院”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加民族了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一篇关于“2008年亚美尼亚外交报告”的新闻中着重强调,为加强中国与亚美尼亚的相互了解,将在本国高校开设“孔子学院”,以方便汉语教学和了解中国文化。再如一篇题为“中国是否享有拯救欧洲的权利”的新闻中,作者认为,当下的欧洲恐惧中国的强大,认为中国正在像当年他们蚕食中国一样在逐渐瓦解欧洲,消除这种认知的途径就是增加文化了解,这适用于中国与英国,为此英国政府正在积极鼓励英国人去孔子学院了解中国文化。

      新闻语篇中,“孔子”还具有另一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此类新闻多是报道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报纸中“孔子”形象俨然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如,Риа新闻平台中关于“俄中友谊之路:中国之旅”的报道,为加深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中俄记者团将共同参与中国的主要旅游区,其中孔子家乡曲阜市也在参观之列。再如俄罗斯卢卡加州关于设立孔子像和描述孔子生平的石碑报道。报道称,为了让俄罗斯人熟悉中国人民的生活、传统和文化,该市的文化和教育旅游中心设立了专门从中国运来的孔子像以及刻有孔子生平事迹的石碑。

      第三,博客论坛、社交网络平台多为普通民众,且大部分用户为青年群体,此平台上的信息片段一般比较短小精炼,无过多阐释,多是借用孔子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如一篇名为“孔子的九条人生借鉴”在两个博客平台的转发率非常高,这说明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俄罗斯普通民众所接受,具有普世价值。但博客平台中比较详细深入介绍孔子思想的话语片段多来自在俄华人,其内容比较散乱,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在博客平台深入介绍儒学思想的学者并不多,正确深入的儒学思想貌似只高高端坐于俄罗斯学术殿堂,如何让其走下神坛?走向具有广大青年群体的社交博客平台?也许中俄不断加强的高校合作办学及互派留学生访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道路。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互建交流平台,然而真正的文化交流还应在民间,中国大学生与俄罗斯大学生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潜移默化的国学素养,才是展示儒家文化的最好名片。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这也是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学海外传播文本数据库建设及传播话语研究(17AYY00)”阶段性成果)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