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解析中俄大学国际联盟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及战略对策
  • 2019-1-16 9:40:20    字数:4798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李丹
  •     中俄资讯网摘要: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蓬勃发展并不断创新。中俄大学国际联盟的建设与发展统合了联盟内部的教育发展空间,为打造中俄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合作范式。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解析中俄联盟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供大学国际联盟发展的战略对策,以促进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中外大学联盟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国际政治多边化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前提,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合作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相互关系的巩固,是国与国之间长期伙伴关系存在的基础条件。中俄大学国际联盟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校际合作模式,开放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其发起和成长是近年来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亮点,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大方面解析联盟发展路径,以期为联盟持续发展提供对策支持,同时为日益兴起的中外大学国际联盟提供一定的范式指导。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一、优势

        中俄大学国际联盟具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了同类、同地区大学联盟。自2011年起,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谋求更广泛多元的跨国合作平台,组建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开创了以国际大学联盟形式开展的中俄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之先河。随后,中俄高校先后成立了中俄艺术类高校联盟、中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大学联盟、中俄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类大学联盟、中俄文化高校联盟、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和中俄“长江-伏尔加河”流域高校联盟共11个中俄大学国际联盟。从地区上看,北京市成立5个,黑龙江省成立2个,吉林省成立2个,四川省及俄罗斯各成立了1个联盟。联盟的成立为中俄两国同类、同地区间的高校合作提供了平台,为打造中俄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合作范式。

        第二,突破了一對一的校际合作模式。中俄两国高校顺应全球发展趋势,通过高校联盟的形式实现点对点、点对面、以点带面的广泛合作,使国际联盟具有特殊的内驱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有20%的中俄大学联盟开设中俄双语联盟网站,中俄双方设有理事会、分设秘书处或设立主席与轮值主席;40%的中俄大学联盟拟定了联盟章程,用以指导联盟工作。中俄大学联盟突破了传统的一对一校际合作模式,转而统合联盟内多个高校的教育发展空间,制定面向联盟所有成员高校的、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加强共同合作的目标,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有效组织了联盟活动。500多所高校加入以上各类中俄大学国际联盟,有10万余人次参加了各类大学联盟举办的校长论坛、学术论坛与会议、研讨会、创新大赛、研习营、作品展等数百项教学与科研的活动。中俄大学国际联盟为中俄的高等教育合作发挥了带动和引领效应,为联盟内部院校的科教研人员与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拓展了中俄高校国际合作渠道。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二、劣势

        第一,联盟内信息沟通渠道受限。联盟框架下举办的各类学术与交流活动主要由各高校的外事服务部门负责,并且需要与各相关专业院系咨询与探讨,以针对性地选拔参与人员,因此宣传与推介活动力度受限,实效性难以保障。一些联盟设有网站预告活动信息,但宣传覆盖面与力度不足,高校内科教研人员与学生信息接收不及时甚至滞后,难以形成广泛的受益与受众群体。此外,在举办活动过程中,工作语言——俄语也成为交流障碍之一并影响参与热情。

        第二,经费不足影响活动参与。联盟内科研与学术合作、师生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需要经费支持。各高校与所在联盟没有或少有专项资金,且申请资金或科研经费的程序与渠道繁琐,降低了相关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中俄学生联合培养受阻。地域、语言、高校知名度、学费、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差异均可能影响本应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学联盟内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的发展,联盟框架下尚未形成面向联盟内高校统一的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阻碍联盟内的学生流动与联合培养。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三、机遇

        第一,中俄关系稳定友好。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伙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国家之一及关键推动者。在2017年《“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中,俄罗斯“人才交流”指标的得分率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二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俄在教育层面上的密切交流。自2006年起,中俄两国连续举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等特色活动,活动内容涉及政治、经贸、文化、科技、军事、传媒、地方交往等众多领域,彰显中俄互办“国家年”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各领域合作的重大意义。2018-2019年,中俄将继续举办“地方合作交流年”,以延续中俄互办国际级主题交流年的传统,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发展和特殊性。

        第二,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高度契合。为提升中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陆续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我国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职能。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并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需求。

        俄罗斯谋求高等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标志着俄罗斯与国际教育接轨,进一步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了俄罗斯国际教育一体化,强调了参与全球化的必要性[1]。近年来,俄罗斯实施了“5-100计划”与“大学三大使命”莫斯科国际排行榜计划,进一步提高了俄罗斯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俄罗斯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创建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世界大学评价体系,为提升俄罗斯高校的办学潜力提供了契机。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一致,教育合作与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第三,助力“中俄10万人留学计划”。目前,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人员已达2.8万人,俄罗斯在华留学人员已达1.8万人。2013年,中俄通过的“中俄10万人留学计划”目标为:到2020年,中俄雙方双向各类留学人员总数达10万人次。中俄大学国际联盟框架下的活动加快了“中俄10万人留学计划”目标的实现,助推中俄人文合作驶入快车道。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四、挑战

        第一,具有地区局限性。2015年,73%以上的俄罗斯学生来华交流与学习的学科以人文学科为主,专业主要是汉语,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东北地区。在俄留学的中国学生主要学习的专业为俄语、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与远东地区。90%的中俄大学国际联盟成立地点位于上述地区,进一步印证了中俄教育交流的地区局限性。

        第二,俄高校国际排名影响交流。随着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俄罗斯正在构建国际通行的“两阶段”教育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虽然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科研与教学质量,但在国际排行榜上的排名仍有待提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学生对俄罗斯高校的认知与选择,高校间的交流尚未达到一定的层次与高度。

        第三,统一课程设置的缺失与高校行政化制约联盟发展活力。教学与服务是影响高等教育人员流动的重要因素。联盟内高校的英文授课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落后。本应具有优势的联盟内学分互换与互认渠道不畅是限制发展的主要因素。中俄两国高校的国际化意识、服务、个人安全等办学条件亟待完善,学习条件、教学质量需要提高。优化高校行政服务,减少行政化带来的过度管理负担和有效时间的消耗也是同类高校联盟发展的压力。[2]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五、中俄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对策

        中俄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发展阻障,借助中俄大学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建设契机,排除外在风险,寻求共同发展。

        第一,建立联盟行政共同体。发挥中俄大学国际联盟独特优势,建立联盟内行政共同体,统一策划与组织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学科竞赛、文化交流等活动以增强联盟活力,致力联盟信息化建设,为联盟内高校师生提供平台。通过活动取得中俄两国政府对联盟活动政策与经费的支持,充分利用2018-2019年的“中俄双方地方合作交流年”活动加大活动力度,推进中俄务实合作,提高联盟影响力,为中俄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积极谋求途径并给予指导。

        第二,构建联盟高校科教研共同体。共同开发联盟课程设计与科研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信息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随着中俄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及“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学生对短期学分互认课程的认同度不断提高,高校课程需要不断优化,增设英文授课学历课程,吸引学生完成完整学历课程并深化两国高校间实质性交流。中俄两国需要提升国际排行榜上的名次,共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搭建联盟就业指导平台,发展中俄合作创业教育。作为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领域,劳动就业是解决学生毕业出口的重要一环,以就业带动双向交流,以学生流动带动双向就业,重视信息送达与传播渠道,形成吸引优秀毕业生就业的良好链条。

        总而言之,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人文交流属性,中俄大学国际联盟在中俄高等教育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对中俄同类高校联盟优势、劣势、机遇与风险分析,对“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外教育交流也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大学的知名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3]中俄资讯网特稿推荐。

        参考文献:

        [1]李芳,徐明.俄罗斯高等教育两级制改革的深层问题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2):56-61.

        [2]人民网.来华留学生调查报告:中国成为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EB/OL].http://edu.iqilu.com/zhengce/20150408/2362305.shtml,2015-04-08.

        [3]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2.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