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认知与中国在俄留学生适应性研究
  • 2020-8-24 13:40:41    字数:8117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李淑华 所铃峰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中俄留学生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的交往不断扩大,中俄国家年、中俄博览会、中俄媒体交流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等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加深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生留学地点的重要选择。俄罗斯高等教育水平比较过硬,音乐、美术、绘画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由于俄罗斯留学费用较低,满足了很多工薪阶层子女出国留学的梦想,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俄罗斯留学。目前,在俄中国留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二大留学生来源国。数据表明,在俄高校的中国留学生虽然普遍适应俄罗斯生活,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语言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部分留学生在生活以及与外国人进行深层语言交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采取一些有力的应对策略,以期在改善俄高校中国留学生适应状况方面提供一定借鉴。(作者:李淑华 所铃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國际化,留学生教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出国留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之一。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9)》显示: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作为留学生大国影响着国际留学态势。《报告》指出,2019年度,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这意味着每四个国际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接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设施的完善,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学生在选择留学地点时,会考虑到未来职业选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留学国的社会环境[1]。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诸多的合作;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俄政府之间互认学历,解决了大部分留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因为到俄罗斯学习没有语言测试,只要有高中或者大学毕业证就可以进入预科系学习,准入门槛较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俄罗斯留学[2]。根据2002年和2007年俄罗斯不同城市受访者的调查问卷和201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针对10—12岁少年做的调查显示,他们中只有不到1/3的人表示了对俄罗斯文化的渴望和了解,去俄罗斯留学是许多中等收入家庭和没考上国内大学的毕业生的优先选择[3]。

        二、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认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学生选择去俄罗斯留学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俄罗斯大学在一些传统领域上有较深的研究和发展潜力;第二,在俄罗斯留学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比到西方留学便宜很多;第三,出于对俄罗斯的兴趣所在,俄罗斯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些历史与中国紧密相连。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莫斯科、圣彼得堡、远东等地区作为留学目的地,这些地方在中国知名度高,远东地区靠近我国东北地区,有着天然地理位置优势,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俄语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赴俄中国留学生逐年增长,就喀山大学来说,从2014年到2019年,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从224人增至1 028人。

        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语言。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在非语言环境中要想两年内学会俄语,需要将相关专业词汇提前教给他们,从这个方面考虑俄语教学需求来说,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活动。同时,中国学生需要立足于课本,培养完整的俄语思维和语法体系[4]。现在很多大学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国际角”,目的是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俄罗斯生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尽管留学生的生活条件与本国学生相同,但是克服语言障碍尤为困难,俄语对中国人来说极其复杂。很多留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以前,都会参加一到两年的预科学习,这对他们进入专业方面的学习很有帮助。在专业选择方面来看,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语言学、贸易专业、管理专业和经济学,部分留学生是出于家族贸易企业的需求选择到俄罗斯留学,在俄留学经历赋予他们语言上的优势。

        俄罗斯媒体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经常会遇到不友好现象甚至不公平对待,这些现象从学生到行政管理层面都有所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教育的满意程度[5]。留学生公寓的宿舍里会配备厨房、独立卫浴、热水等,生活十分便利。俄罗斯媒体称,中国留学生比较喜欢与俄罗斯人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文化活动,喜欢表演中国武术、吟唱和了解俄罗斯流行歌曲,上述行为不仅有利于中国留学生俄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更利于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适应当地生活。

        三、在俄中国留学生适应状况调查

        中国学生赴俄后,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文化适应,也叫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于1936 年提出,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持续互动的过程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Redfield, 1936)[6]。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六个方面,主要借鉴了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等。

        第一,留俄中国学生的相关信息统计;第二,中国学生将俄罗斯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原因;第三,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的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第四,对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第五,对在俄中国留学生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第六,对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收获进行调查。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的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人民友谊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等莫斯科高校学习的学生为主;又调查了具有普遍意义,在莫斯科以外的阿斯特拉罕、圣彼得堡、喀山等其他城市高校在读的学生。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发放的形式,有效回收109份问卷。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略高于男生。调查对象的年龄多在20—25岁之间,占74.4%;20岁以下占14.7%;26—30岁也占有一定比例,达9.1%。本次调查对象多为第一次出国,初步掌握俄语,能进行简单对话与交流的本科生,这一比例占53.2%。本次调查对象既有短期在俄罗斯访学,一般为3—6个月,也有两年以上的留学生。笔者此次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大部分来自中国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人数较少,其中来自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数仅为5人。其中,选择在俄罗斯攻读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为24.9%,在国内二本类院校或专科院校学习,然后选择到俄罗斯留学的人数占23.9%,在国内211或985院校就读后选择到俄罗斯留学的学生占比13.8%,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即选择到俄罗斯就读。

        (二)选择俄罗斯作为留学地的原因

        本部分将中国留学生选择去俄罗斯学习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学习目的、他人影响、环境目的、职业规划以及政策扶持。受到朋友或亲戚的影响选择到俄罗斯留学的人数比重为17.4%,想近距离体验俄罗斯生活的占比为10%,出于学习目的到俄罗斯学习的人占比为58.7%,到俄罗斯留学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占比为39.4%,通過获得奖学金或学校交流项目到俄罗斯学习的占比为38.5%。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留学生选择到俄罗斯学习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语言文化目的。在俄罗斯学习俄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近距离接触俄罗斯人,更加直观了解俄罗斯文化,很多人选择到俄罗斯学习的最根本原因是基于语言学习和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客观需要。二是职业规划。未来的职业选择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近些年来,国内企事业单位对“海归”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国外留学生越来越成为“香饽饽”,相比国内同类院校的毕业生,“海归人员”在未来就业市场有较大优势和竞争力。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到俄罗斯学习镀金。三是政策扶持。国家大力发展留学教育,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自然与中国有着诸多的合作,国家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这部分占比的人数较多,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俄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视程度。

        事实表明,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到俄罗斯进行学习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国家友好交流项目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是选择到俄罗斯学习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赴俄留学前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大学的课程设置了解得并不充分。

        (三)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授课内容和方式、所使用的教材、学校的规章制度、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课外活动、学习评价。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方面适应性良好。老师讲课的方式适应程度为0.68,对老师评分制度的适应程度为0.72,平时与老师的交流适应程度为0.63,说明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教师认同度较高,能够很快地适应外籍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够很快地融入课堂。对课堂内容的适应程度为0.61,教材的适应程度为0.62,学习俄语的压力适应程度为0.59,说明能够很快地融入俄罗斯的课堂,能够快速转变思维,适应俄罗斯式的思维方式。中国留学生在生活方面适应良好。规章制度的适应程度为0.72,平时才艺表演的参与度为0.55,说明中国留学生普遍认可俄罗斯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规则,愿意参与课外活动,能够很快地融入俄罗斯生活,适应俄罗斯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总体适应状况较好,但对教材的适应程度较低。通过调查问卷也可得知,在俄罗斯的书籍多为从图书馆借阅并且循环利用,留学生不能涂写,使一部分在课本上做笔记有困难的同学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难以与国内接轨,零基础留学生与学过俄语的留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对教材难易程度褒贬不一。另外留学生对学校举办的活动参与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语言不通以及信息不畅,部分调查者表示听不懂活动的内容以及缺乏得知活动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活动是由教师通知并且强制参加,扼杀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四)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

        对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展开调查,在一个全新的环境进行学习,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了解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展开心理疏导,加快适应俄罗斯生活。根据问卷调查可知,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四个正面感受的得分分别是: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的为0.73;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为0.73;感觉生活悠闲的为0.57;感觉学习俄语开心的为0.62。四个负面感受的得分分别是:失眠紧张的为0.60;沮丧孤独为0.64;学习俄语很有压力的为0.47;很想家的为0.46。

        得出的结论是,在俄罗斯中国留学生总体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存在轻微的心理问题,部分被调查者感到孤独沮丧同时会失眠紧张。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环境,缺少朋友与家人的陪伴,完全陌生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都会对留学生的心理产生冲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五)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适应情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俄罗斯的医疗服务、俄罗斯的交通、在俄罗斯购物、宿舍的住宿条件、对俄罗斯的饮食习惯是否适应、对俄罗斯的交流方式是否适应、对当地的礼仪规范是否适应、是否会主动与本地人交朋友、对俄罗斯的公共环境和气候是否满意、是否会经常用俄语与俄罗斯人进行交流。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整体适应情况较好。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得分普遍较高。中国留学生能够主动使用俄语交流的为0.73,主动与俄罗斯人交朋友的为0.66,对环境气候、礼仪规范、交流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均为0.65,这说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能够适应俄罗斯的生活。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认为俄罗斯购物、交通比较便利,得分均为0.66。跟中国相比,俄罗斯的宿舍条件较为简陋,中国留学生适应情况仅为0.51,同时中国留学生对俄罗斯饮食的适应程度较低,仅为0.54,由于气候和地域的差异,导致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留学生初到莫斯科难免不适应,另外,中国菜系种类丰富,口味众多,而俄罗斯的西方饮食习惯给中国留学生的饮食适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加强留学生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提高中国留学生的跨国文化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移情能力,在保持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够适应并且融入另一种文化,同时,对留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普及,充分了解留学国的文化,找出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中国留学生更快地融入俄罗斯文化。进行必要的心理培训,提前说明可能遇见的文化障碍和冲突,减轻他们在遇见文化障碍和冲突时的心理压力;也要进行适当的法律法规培养,明确告知应该遵守的义务,避免不遵守规章制度问题的出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培训,使留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制度,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让留学生提前对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划,更好地利用校内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升自己。

        3.建设多样学生社团组织。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畅,建议高校建立中国留学生社团、学生会等校级组织。他们可以更好地带动留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了解俄罗斯文化与国情。建议学生社团多组织留学生与俄罗斯人进行交流,举办“一对一帮扶”活动,建立中俄学生常效交流机制,让留学生跳出原有的中国“圈子”,多与俄罗斯人交流与沟通,减少对彼此的陌生感,深入了解俄羅斯文化与生活。研究表明,在外留学生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家人、亲戚和朋友,但是毕竟相隔较远,不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留学生的社团组织能够成为缓解留学生心理压力,成为替代亲情的社会网络。

        4.充分挖掘已有的留学生资源。许多留学生没有出国经历,对俄罗斯的生活认知也仅仅停留在网络采集或朋友交流,难以对俄罗斯生活和自己的学业规划形成整体认知。学校应当邀请各年级留学生给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比如如何选课,如何获取学业信息,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等,以解决留学生最关心的学业问题;也可建立新老留学生帮扶体系,让一些在俄罗斯有多年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对新生进行必要的文化普及,带领新生认识俄罗斯人,主动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留学生的自身经历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也是跨国文化适应的经历者,能够对新生提出行之有效的跨文化适应经验,解决留学新生的迫切问题。

        5.加强高校的管理体系。留学生要尽快适应俄罗斯高校的管理体系,包括宿舍管理、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等,国外高校的管理部门要在综合考虑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行趋同管理,扩大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接触,逐步使留学生适应本国文化。同时,高校要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语言文化支持体系,针对留学生提供必要的压力干预与防治措施,提高留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和抗压能力;建立信箱交流机制,鼓励中国留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对学校管理体制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提高和留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

        五、结语

        笔者对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而言,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的学习、社会生活以及心理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规章制度等方面的适应状况良好。尽管部分留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问题,但不影响中国留学生能够基本适应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整体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的满意度不高,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授课内容,较少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有时还会产生想家和孤独寂寞的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留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差,造成跨国文化交际和跨国文化交往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成为中国留学生跨国文化适应的主要障碍。在留学前对留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辅导和文化普及,对于促进中国留学生跨国文化交际有重要的作用。适应跨国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国留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跨国文化适应能力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俄罗斯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Октавьевна, Л. Э: Китайские студенты В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х Вузах:стереотипы и реальные мотивационные установки. //С щ 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J].
        [2] Арефьев, А. Л. Китайские студенты в россии// Высш.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россии. [J].
        [3] Российский совет п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делам. http://www.ifes-ras.ru/attaches/books__texts/Report13-2013lrus.pdf
        [4] Ван Ли.,Баранова. И.И. Совместны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программы китайских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в и российских вузов: состояние,тенденци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 ведомости СПбГПУ,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1,2017. [J].
        [5] Максимов Н. Р.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удовлетворенности китайских студентов обучением в российских вузах //Науч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электронный журнал 《Концепт》. Т. 43. 2016.
        [6] 袁丽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31):209-210.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