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三代中国人眼中的中俄经贸合作之变
  • 2017-6-21 5:39:01    字数:1407    新华社    李建平
  •     每当盛夏雨后,邱祥林总喜欢带上相机到黑龙江边走走。如果拍到了彩虹横跨这条中俄界江,把中国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连接起来,他会兴奋好几天。

        “因为这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幅照片。”74岁的邱祥林退休前是《黑河日报》首席摄影记者。在40年的记者生涯里,他用10多万底照片记录下中俄经贸合作的变迁。

        “西瓜换化肥”是他拍摄过最著名的照片之一。“那是1987年9月,黑河口岸恢复通贸不久。”老人清晰记得,我方用208吨西瓜换回当时中国紧缺的化肥,“足足有三百多吨。”

        “当时,黑河对苏联的民间贸易全国最火!”邱祥林指着自己拍摄的一张照片说,“这条街上随处可见手拿运动服与苏联人交换呢子大衣的国际 倒爷 ”。

        中国服装、鞋帽等轻工业产品深受苏联欢迎,而对方的皮革、金属制品也深得中国人喜爱。

        为满足双方需求,从1990年开始,原外经贸部主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承办了首届“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

        “当时基本是易货贸易,这就是哈洽会的前身。”邱祥林用镜头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

        苏联解体后,哈洽会几经变革,逐渐形成以俄罗斯为主,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的格局。

        子承父业的他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哈洽会,中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经贸洽谈、展品展示被定格永存。

        2014年,第25届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这一年,19岁的邱国栋告别家乡黑河来到位于哈尔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求学。

        受到爷爷邱祥林和父亲邱齐龙的熏陶,邱国栋从小就端起相机拍摄“中俄友谊”。他深知中俄两国关系经历的波折和发展。英语和俄语都不错的他,对俄罗斯有着特殊情感。

        “以前常听爸爸提起哈洽会,可是我看到的哈洽会和他说的不太一样。”当邱国栋迈入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展厅时,被深深震撼了。

        “蛟龙”号模型、无人机、航改型燃气轮机、纳米技术、石墨烯……中俄博览会上一个个“高大上”的展品彻底颠覆了他儿时对中俄经贸合作的认知。

        邱国栋在中俄博览会上详细了解了中俄跨境电商的现状和未来,“学校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的家乡在这方面有优势。”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15日正式开馆的第四届中俄博览会已成为有74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的国际性大型经贸博览会,是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和全面交流的重要平台。

        又是一个炎夏的雨后,邱祥林散步到黑龙江边。没有彩虹,他依然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照片中一座横跨黑龙江的大桥正在紧张施工,不久它将把黑河市与“布市”连接起来。“中俄双子城”即将结束“相望”、迎来“相拥”。(参与采写:马晓成)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