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华人华商  >  正文

    字体大小:    

  • 黑河对俄出境务工人员劳动权保障现状调查报告 全文
  • 2012-5-17 9:35:09    字数:549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对外经贸 庞振寰
  •   [摘要]在全球化劳务输出的大背景下,为解决中国众多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劳务交流,改善劳动力出国环境,以中国对外输出劳务具有代表性的口岸城市黑河为蓝本,针对劳务输出中的出国途径、务工从事行业、纠纷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发挥的作用等一系列与劳动权保障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探求国内劳动力输出障碍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劳务输出;劳动权保障;黑河口岸;出境务工人员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04-03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动劳务约为3000万~3500万人,我国劳务输出总量仅占1.5%左右,这与我国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1%)及劳动力资源大国(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25%)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及创汇能力远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外派劳务每年带来的外汇收入不足20亿美元。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正式登记在册的海外劳工有450多万,占其劳动人口的14.3%,每年寄回国内的外汇收入在60亿~70亿美元之间;墨西哥有8000多万人口,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在国外工作。全球每年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劳工汇款,拉美地区占1/3,其中又以墨西哥为主要吸纳国,2002年有105亿美元流向墨西哥。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只能算劳务输出的“小国”,不仅输出规模偏小,而且劳务外汇收入也偏低。

       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情形相反的是与我国相邻的俄罗斯。其人口数量呈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资源的短缺难以满足经济与市场的开发需要。尤其是俄远东地区,面积占俄国土总面积的36%,而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

       现今,俄罗斯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输入,而我国是世界劳动力人口大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供输出,中俄两国的国情很自然地使两国在劳务人员问题上走上了合作的道路。黑龙江省作为与俄罗斯相邻的省份,承担起了对外劳务输出的重任。

       黑河口岸是我国重要的对俄边境口岸之一,自1987年黑河口岸恢复对俄经贸,截至2009年7月,黑河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完成116.2亿美元,其中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分别完成62.9亿和53.3亿美元。累计实施对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项目351项,金额3.9亿美元,外派劳务30000人。

       一、黑河口岸对俄出境务工人员劳动权保障现状

       (一)出国务工人员

       1.出国方式

       自我国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为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劳务交流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87年,黑河口岸恢复了对俄经贸,而后每年都有大批中国劳务人员从黑河口岸出境,进入俄罗斯从事各种行业。在开放的人员交流政策下,政府一般并不介入出国人员的管理,对出国务工人员也缺乏统一的备案与管理。务工人员的出国途径有以下两种:

       (1)通过劳务输出公司持劳务签证出境。这种方式是合法出国劳务的主要途径,劳务人员与劳务输出公司合作,获得合法的出国务工手续,并通过劳务输出公司获得国外的工作岗位。

       (2)经亲戚朋友介绍,持商务签证非法出国务工。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据实地调查了解到的数据显示,我国总共对俄罗斯劳务输出110万人,其中合法,即持有劳务签证的有18万人,其余的均为非法劳工,而这数目巨大的务工人员正是劳动权益被侵犯的主要对象。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