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新社:数字人民币直接威协美元和美国地缘政治利益
  • 2020-6-8 9:25:16    字数:1648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俄新社日前文章 题:中国孕育比特币杀手并给美元添堵(作者 伊万 · 达尼洛夫)

        美国的政治分析人士突然意识到,中国正在孕育比特币杀手,并给美元制造威协。如果说对于世界头号虚拟货币而言,上述竞争只会让投资者寝食难安,那么一旦涉及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贸易货币的前景,它旋即演变为国家安全问题。即便美元还没有被推下全球商品及劳务交易基准货币的宝座,但启动对华盛顿而言“看不见”但作为贸易结算手段却潜力巨大的金融工具,这一事实本身便已对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华盛顿非常担心会失去对敌人实施制裁和暗中监视的机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用于对抗美国超级金融武器——即美元——的工具如同水滴,折射出北京的战略家们能将看上去完全不相容的东西组合起来,也就是整合最古老的货币形式与处于加密技术、互联网和金融领域发展前沿的高科技。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让钞票,更准确地说是现金,与加密货币技术相结合,成为数字人民币,无须开设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由国家直接管理。

        彭博新闻社专家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提到了这一金融混搭产品的特殊之处:“大多数电子货币只是存在于不同金融机构账户上的借贷明细。而中国将人民币数字化,是为了充当钞票或硬币的电子形式:它们只活跃于手机的数字钱包中,而非现实生活的钱夹内,价值由国家信用背书。不过,虚拟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更快,使用较纸币更简单,并赋予中国政府较之实体货币更高的掌控度。”

        这项创新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具有前瞻性之举,能一下子解决若干问题。例如,如此一来便不用再担忧金融业,毕竟数字货币并不受制于银行的财务状况、信用等级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国家金融体系基本面的稳定性势必显著提升。届时没有金融从业者敢于偷窃、挪用资金,或是发放存在问题的贷款。所有支付对国家而言都是透明的,国家能实时掌握情况,并利用获得的大数据精准调控经济。这会减少繁琐的文牍流程和铸造实体货币的额外支出。最重要之处在于,将这套体系推广到中国之外并不存在任何技术瓶颈。而最有意思的恰恰是这一点。

        有学者对美国经济制裁手段的前景感到担忧。彭博社引用他们的观点说:“哈佛大学肯尼迪商学院的阿迪蒂·库马尔以及埃里克·罗森巴赫在5月的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称,数字人民币可能为伊朗及其他国家绕过美国制裁,或是完成美国政府无法察觉的转账提供极大便利。因为到了某个时间节点,无须通过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支付体系便能将数字货币转出国外。”

        在此要对华盛顿的政治及金融统治集团给予应有的评价,他们非常重视数字人民币可能带来的威胁。毕竟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支付形式,它只需(或者只能使用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即可使用。问题在于,美国精英们意识到这一风险,却偏偏得出了如下结论:尽管数字人民币存在显见优势,但基本不会对美元构成任何威胁。

        对美元霸权永不落幕观点的最佳阐释来自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他在为《外交》杂志所写的文章中指出,尽管存在一切技术优势,但中国不具备美国所拥有的真正可靠的全球金融中心的声誉。

        在他们所勾勒的图景里,美元的未来只取决于华盛顿能否维系和夯实这一形象,以及能否将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所处特权地位带来的红利投资于本国经济。但上述逻辑的缺陷在于,一周以来,全球民众目睹了美国数十座城市在骚乱中燃烧,警察向疾呼社会以及种族公平正义的示威者下跪,美国总统则与军方高层围绕是否出动军队镇压示威而争吵不休。我们再也想象不出什么广告能比上述场面更有效地宣传数字人民币了。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