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美元霸权体系终将崩溃 人民币或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爆炸式冲击?
  • 2022-3-24 11:47:48    字数:1924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     据外媒近日报道,沙特正考虑在对中国的石油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并将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合约'纳入沙特石油公司计价体系。另一方面,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乘乌拉尔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之际,抢购原本主要面向欧洲市场的俄罗斯原油。而且印度央行正与俄央行探索建立“卢比-卢布”贸易支付机制。西方舆论普遍认为,这些可能导致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地位遭到削弱。

        从技术层面来看,有关沙特以人民币计价向中国出口石油,本身并无太大障碍,伊朗、委内瑞拉等重要产油国此前都已做出相关安排。至于其他币种,例如欧元,早已成为部分石油出口国的结算货币,只是份额无法与美元相提并论。但对去年收入超过3500亿美元、净利润1100亿美元的超级巨无霸沙特阿美而言,假如在和中国的大当量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替换美元,其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带来的冲击将是大爆炸式的。因此,西方媒体的猜测性报道更像是一种预设的信号测试。

        姑且不论上述猜测是否最终兑现,仅从趋势变迁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货币与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使用或扩大使用人民币,本身是十分自然的逻辑。只是从全球货币与金融变迁史来看,一种货币一旦渗透到全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交易与结算体系,占据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则其对普通市场主体、企业乃至各国央行而言都具有很强的持有与使用偏好引力,进而形成该种货币的国际声望机制。

        至于支撑体系,一般不外乎强大的实体经济竞争力(制造业)、全球贸易价值链延伸、柔性的商业规则与金融定价权以及密布全球的海上力量投送与打击体系,以确保该国作为全球经贸与金融体系担保人地位的稳固。19世纪以来,英镑和美元先后扮演过上述角色,英美作为各个时期的超级大国,在维护本币的霸权地位方面可谓弹精竭虑。

        有研究认为,一国货币充当国际主导货币的周期一般为100年左右。如果该观点的预见性成立,则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的霸权红利周期所剩不多。这大概也是包括布热津斯基、萨缪尔森在内的美国战略界人士或经济学权威忧心忡忡美元地位大厦将倾的部分原因所在。

        当然,就石油美元而言似乎还有较长时期的红利。严格意义上说,石油美元的构想始于1973年,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致全球再度爆发石油危机的背景下,由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彼得森与美国经济学家奥维斯共同提出“石油美元”的战略构想。经过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的游说,沙特作为头号产油国决定以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唯一定价货币,进而促成石油输出国组织1975年一致同意以美元定价石油产品,并将石油收益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以换取美国的军事安全保护,“石油美元”体系也自此形成。

        表面看来,美国和石油输出国各取所需,互利共赢。但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通过提供军事安全保护成功地将美元嵌入石油这一全球最重要大宗商品的中枢神经中,由此握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占优策略”,得以从政治、经济、金融以及安全等方面形成对中东主要产油国的战略锁定,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以石油美元和资本资产定价权为战略支撑的机制化金融霸权体系。美国由此获得的显性与隐性收益究竟有多少,恐怕只有美国核心官僚才清楚。

        只是任何一种霸权货币体系都有崩溃的一天,所谓“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说的就是货币本身的力量使用过度,最终将导致全球货币体系迎来难以抗拒的新陈代谢与再平衡周期。

        对石油美元而言,其短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美国维护现存体系的成本日益升高,而美国由于国力相对衰落很难做到一次性绑定中东主要产油国的选择偏好。再从中期而言,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石油本身作为化石能源将在“双碳”背景下逐渐失去支配地位,导致石油美元体系要么换一个马甲继续存在,要么接受被局部替代的命运,当然这个周期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长期而言,随着美国在21世纪中叶很大可能不再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随着二十国集团中有多个成员国经济规模占全球总量比重超过10%,必定会有新的货币力量中心崛起。届时,全球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三边甚至多边货币均势格局。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章玉贵 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