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中俄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及相互合作机会
  • 2015-6-2 8:30:27    字数:1742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作者:徐坡岭、贾春梅、徐纪圆
  •   【内容提要】中国和俄罗斯同是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大国,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两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外贸易结构既是中俄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同时也是各自产业结构状况的反映。尽管中俄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但是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贸易结构出现固化特征,比较优势被束缚在低水平上。加强中俄双边贸易合作是打破比较优势低水平循环,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是中俄两国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

     

      【作者简介】徐坡岭,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春梅,1984年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徐纪圆,1990年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沈阳110031)

       

      中俄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丰裕要素边际生产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并在特定时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2008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变化,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美国正在通过推动TPP、TTIP来实施新的超级区域一体化战略,中俄两国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仔细梳理两国经济转型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外贸易结构,分析由比较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收益,研究新形势下两国经贸合作的机会。

      实践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使得资源在产业间重新配置,资源流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发掘的比较优势也促使资源在产业内重新配置,资源流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高生产率企业权重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一个产业的生产率水平。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视融入全球经济,利用外部竞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产业专业的加速,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内、产品内分工越来越复杂,这导致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流向呈现出与20世纪的传统贸易形式不同的特点。设计、研发、渠道等环节与生产加工、组装等环节的分离,使得贸易利得的划分也更加复杂。这种新的国际贸易特点使得我们测量一国贸易优势的常用指标,如外贸总额和贸易依存度等所表示的贸易优势无法准确反映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比如,一国的贸易总额可能仅仅体现了一国的初级比较优势,无法反映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变化以及所蕴含的贸易增加值的变化,从而无法反映一国的价值链分工升迁和动态比较优势情况。总额贸易统计方法的这种缺陷在分析中俄两国的贸易情况时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中俄两国分别基于人口和资源优势的贸易结构,尽管总量正在获得全球贸易大国的影响力,但来自贸易的利得却无法得到正确反映。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利用OECD-WTO在2013年开发的贸易增加值数据库,对中俄两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比较优势进行重新梳理,并据此分析中俄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特殊重要性。

     

    一 中俄两国在世界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基于贸易增加值的估计

      经济转型和开放经济大大提升了中俄两国参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发的全球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显示,中俄两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分别由1995年的25.7和44上升到2009年的46.1和51.8。其中,俄罗斯较高的参与指数主要得益于能源资源的出口。在俄罗斯的各经济部门中,采矿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最高,2009年该指数为19.3,与之相对的是,机器和设备参与指数仅为1.4。参与世界分工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也要接受更加激烈的来自国外市场竞争的冲击。特别是中俄两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入世既为两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两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也逐步扩大了中俄两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中国而言,从1978年的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进口国,到2013年成长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工厂”,一方面大大改变了国际经济分工以及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的格局,另一方面,也通过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改变了国际资源配置的方向和国际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国对全球制成品价格、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以及技术和资本的流向的影响,是最近20年来世界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俄罗斯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市场化经济转型毁灭了一个工业和经济强国,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资源和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是世界能源市场行情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大大提高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话语权,提高了俄罗斯运用经济资源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对俄罗斯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看到中俄两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开放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提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两国的经济总体竞争力的成长与经济总量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1995年以来,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两国在1995~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78%和9.02%,远高于美国的2.53%、欧元区的1.83%和高收入OECD国家的2.08%,但是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发展远低于总量增长,反映了中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金融危机后这一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测算,中国的总体竞争力由2010年的第18位下降到2014年的第23位,同期俄罗斯由第49位上升到第41位,虽然经济力有所上升,但是总体竞争力偏弱[1]。

      以上关于两国国际经济影响力和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的描述是以经济总量、贸易总量数据为基准得到的一般印象。如果深入到现代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力的内部,我们会发现,由于全球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和生产工序内,使得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一国出口产品价值中包含了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价值,扭曲了该国的实际出口。比如,2000年以后,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出口比重低于总额核算,而美国、欧盟等均存在出口增加值比重高于总额比重,甚至俄罗斯的情况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在总额方法核算下,低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这些国家的实际出口。我们利用OECD-WTO的贸易增加值数据库,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实际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是出口产品结构重新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一个新的排序(见表1)。

     

    表1 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

    国家
    主要贸易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
    主要贸易国家出口占世界贸易增加值比重(%)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2009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2009年
    中国
    2.47
    3.82
    7.17
    8.95
    9.36
    2.72
    4.02
    6.10
    8.05
    8.31
    俄罗斯
    1.98
    1.59
    2.34
    2.96
    2.42
    2.21
    1.81
    2.87
    3.70
    2.97
    美国
    13.51
    14.64
    10.72
    10.04
    10.63
    15.45
    17.29
    12.75
    11.57
    12.43
    欧盟27
    16.77
    15.15
    15.70
    15.67
    16.24
    18.95
    17.16
    18.18
    17.96
    18.49
    日本
    8.20
    7.11
    5.65
    4.86
    4.51
    9.53
    8.30
    6.52
    5.29
    5.06
    英国
    5.48
    5.45
    4.84
    4.12
    4.08
    5.42
    5.76
    5.16
    4.51
    4.45
    德国
    9.46
    7.76
    8.67
    8.54
    8.45
    9.60
    7.60
    8.63
    8.32
    8.17

      如表1 所示,分别以总额方法计算和以出口品增加值计算,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在2000年前后的趋势大不相同。以出口贸易增加值方法计算的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的增长速度,相对于以总额方法计算的比重,在2000年之后要缩减许多。比如,2005年由7.17%缩减为6.10%,2008年则由8.95%缩减为8.05%。相反,2000年之前的总额统计数据反而低估了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重大事件恰恰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FDI流入和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这一现实。

      其他如俄罗斯、美国、欧盟27国、日本和英国的情况则相反。以贸易总额计算的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在经过产品增加值的算法调整之后,则显示出地位和影响力被低估的结果。德国的情况与中国相仿,但两种算法的结果差异非常小。

      如何理解以贸易增加值估计的结果与总额统计法计算结果的差异?这需要从国际价值链分工、比较优势构成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加以分析。

     

    二 中俄出口产品结构及比较优势演化趋势

      (一)中俄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初始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进入国际分工的前提条件。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参与国际分工初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力的正确选择,但是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1995年中国人均工资为530美元,是俄罗斯的20%、美国的1.8%、巴西的14%和印度的1.39倍,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45%、10.9%、3.69%和49%,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长,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加上其他新兴经济更低的劳动成本,对中国初始比较优势构成了较大冲击。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形成技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

      俄罗斯作为世界资源大国,其人口不到世界的2.5%,却拥有12%的国土面积,天然气产量和储量、铁矿石储量居世界第1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2位,石油储量居世界第7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源而独立发展经济的国家,资源能源经济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初始比较优势是一国进入国际分工的前提,但不是该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升迁的依据。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日益升级,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分工、生产和出口也应当经历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和俄罗斯虽然对外出口总量不断增长,但是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缓慢,俄罗斯甚至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严重依赖资源的出口。对中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便宜,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没有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70%以上是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只占不到20%。俄罗斯自1991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出口资源性产品成为国家重要收入来源,普京政府时期开始强调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把促进科技含量高和深加工产品出口放在首位,但是资源性产品出口仍然是俄罗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且这种情况仍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俄罗斯矿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为53.8%,到201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1.4%。转轨20年,俄罗斯并没有能够摆脱惰性的能源发展模式,“出口能源和基本材料,换取食品和消费品”的低级循环得以强化。

      动态比较优势的获得,依赖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存量的积累。在贸易开放的情况下,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干中学”实现。欠发达国家既可以直接进口高技术的中间产品和先进设备以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利用国际技术的溢出效应,降低其研发和创新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为比较优势升级准备条件。中俄的开放程度都在提高,具备了更多接触国际前沿技术的机会,但两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效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比较优势仍停留在初始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上。中国过度依赖进口外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发达国家。俄罗斯在对外开放中也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过度依赖自主创新,削弱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俄出口总额中的国内增加值差异及所反映的初始比较优势固化问题

      对于一国出口而言,出口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才是其实际出口价值。如图1所示,1995年以来,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在出口中的比重大致稳定在90%,因此总额统计法下的俄罗斯总出口基本正确反映了俄罗斯的实际出口状况。中国这一比重却由1995年的88.13%,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67.37%。可见,总额统计法严重高估了中国的实际出口,从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在OECD—WTO统计的56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挪威和冰岛之外的54个国家,2009年以增加值计算的出口比重都高于2008年。这可能是金融危机后各国为增加就业把某些中间品由进口转为国内生产的结果。

    图1 中国和俄罗斯国内增加值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如果“出口总额=国内增加值+进口中间品+进口原材料+本国原材料”,那么俄罗斯的国内增加值在出口中的比例更接近发达国家,但其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尽管其将更多零部件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但高端产品生产环节仍然留在了国内,从而导致其较高的国内增加值比重。对俄罗斯而言,由于其出口主要是资源性产品,用于生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中间产品和进口原材料几乎为零,该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接近总额核算值。稳定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总额比重,意味着俄罗斯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源性产品出口比例,其出口产品结构被束缚在低水平上。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不仅制约了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使得俄罗斯在全球生产垂直分工中的参与度较低,难以享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抑制了俄罗斯的技术进步率。中国国内增加值/出口总额比例的大幅下降,从总体上反映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造业产品比重上升的动态变迁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虽然积极参与制造业产品内分工,但在价值链上处于低附加值的低端环节,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如果不能通过“干中学”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成人力资本,这一曾经的比较优势有可能成为比较劣势。

      (三)中俄出口产品结构中增加值变动反映的比较优势固化问题

      虽然中国和俄罗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外贸易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增加值核算的中国和俄罗斯的出口总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2.72%和2.21%上升到2009年的8.31%和2.97%[2],但是两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缓慢。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和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中,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的产品都占了绝大部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纺织品、皮革和制鞋、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以及电气和光学设备合计占50%以上。而采矿和采石、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以及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在俄罗斯出口产品中占了70%以上。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出口产品类别,在俄罗斯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超过了20%,高于中国的10%。这种出口产品结构与两国的产业结构相一致。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从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趋势。农林牧渔、采矿、食品、纺织以及其他工业和回收的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电气和光学设备份额则由1995年的15.3%上升到2009年的28.6%。总额统计方法下,低估了农林牧渔、采矿、食品、纺织等加工程度低的产品的实际出口比重,但是严重高估了电气和化学设备的实际出口,意味中国实际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速度比总额统计法下更慢。

      俄罗斯采矿采石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几乎40%,且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而其制造业并没有实现振兴,相反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通过资源出口得到的资金并没有用于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的20.6%下降到2009年的12.7%,未分类的机器设备出口则由1995年的6.5%下降到2009年的4.2%。能源资源出口比重的这种增加一方面源于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另一方面表明俄罗斯比较优势不仅没有实现动态升级,相反可能被束缚在较低的水平上。能源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依赖于能源资源的经济波动加剧,在价格下滑的年份很容易使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

      与中国相类似,总额统计法下,俄罗斯的农林牧渔、采矿采石也是被低估的,但其食品饮料却是被高估的,同样被高估的还有基本金属、电气和光学设备等制造业产品。制造业往往容易被高估,主要是受到进口中间产品的再出口的影响。

      (四)中俄进口中间品再出口对增加值的抵消与价值链分工地位固化

      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了国际分工形式,国际分工越来越在产品内和生产工序之间进行,中间产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全球贸易中一半以上都是中间产品贸易。进口中间品再出口比例(RER)可以反映一国垂直分工参与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几乎所有行业的垂直一体化程度都是提高的,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纺织、皮革和制鞋行业的RER由37.44%上升到80.57%,是中国纺织、制鞋行业代加工的真实反映,几乎所有奢侈品牌的服装、鞋在中国都有代工厂,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作为代加工企业,中国的厂商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该产品的出口中国内增加值较少,外国厂商攫取了几乎全部价值。机器设备等制造业RER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是中国参与垂直分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制造业FDI占FDI总额的份额2000年为56.06%,2005年上升到70.37%,然后开始下降,到2012年为43.7%。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一件产品的生产由多个国家共同完成,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ER提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2 中俄进口中间品再出口比例(%)

    行业
    中国
    俄罗斯
    1995
    2000
    2005
    2008
    2009
    1995
    2000
    2005
    2008
    2009
    农林牧渔
    15.54
    25.35
    45.38
    47.1
    44.11
    13.06
    21.65
    13.95
    11.97
    11.14
    采矿和采石
    19.87
    20.99
    37.48
    39.36
    31.91
    55.87
    72.19
    63.46
    61.2
    56.06
    食品、饮料和烟草
    12.57
    16.63
    34.69
    35.66
    32.1
    8.83
    15.52
    9.45
    9.09
    8.71
    纺织品、皮革和制鞋
    37.44
    48.31
    79.29
    81.89
    80.57
    25.27
    35.78
    23.43
    22.57
    18.85
    木材、造纸、纸制品等
    18.04
    19.92
    49.89
    52.6
    49.21
    26.26
    42.03
    31
    25.56
    22.02
    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
    20.94
    26.8
    52.3
    54.28
    49.07
    31.81
    49.57
    36.84
    31.99
    31.4
    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
    19.73
    24.14
    55.5
    59.13
    52.29
    50.05
    68.5
    49.83
    40.72
    37.47
    未另分类的机器和设备
    16.86
    18.51
    50.27
    52.29
    48.77
    35.22
    57.03
    40.74
    33.99
    32.06
    电气和光学设备
    20.83
    32.78
    73.5
    77.42
    72.73
    29.78
    48.5
    29.55
    25.43
    25.58
    运输设备
    15.57
    14.88
    39.23
    41.59
    37.9
    29.45
    43.36
    29.19
    24.98
    24.04
    其他工业和回收
    19.55
    37.19
    50.3
    53.96
    49.12
    26.73
    46.38
    32.22
    27.09
    24.22

      俄罗斯的RER水平整体低于中国,仅在采矿和采石行业高于中国,且自1995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所有行业在1995年到2000年之间,RER指数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上升,但从2000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9年已经低于1995年的水平。一方面俄罗斯相对孤立于国际分工,较高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外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也使得外国投资者投资风险加大,投资意愿降低。且外国直接投资又以石油、金属等资源性产业为重。2008年俄罗斯出台法律对包括能源、电信和航空业在内的42个战略行业的外国投资加以限制,使许多行业失去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和俄罗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依靠初始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可能会转化为比较劣势。虽然中国在垂直分工中早已占有一席之地,但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没有能够沿着价值链阶梯逐步升级。俄罗斯“入世”后,其参与垂直分工的程度将会提高,但在价值链分工的位置依赖于俄罗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率。要改变俄罗斯资源性经济结构,发展工业制造业,仅依靠企业自身显然是不够的,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 企业异质性是中俄两国价值链分工升迁及比较优势固化的重要原因

       (一)企业异质性是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决定因素

      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发展中,解释一国竞争力的理论逻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贸易总量结构分析正在让位于贸易主体国内外市场策略的贸易结构影响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就是企业异质性提供的解释。

      无论是动态比较优势变迁还是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最终的主体都是微观企业。但是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企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体现在生产率、企业规模、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所有权等因素上,生产率是其最主要的异质性特征,人力资本既是差异性的表现,也是异质性的根源。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生产率的角度来看,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的生产率不同,进入国际市场要承担较高的出口沉没成本,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出口。产业的开放,降低了出口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规模,高生产率企业选择出口,能够在差异化产品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降低成本,迫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低生产率企业退出释放的生产要素部分进入高生产率企业,部分可能流向新的产业,促使新的比较优势的出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中俄两国的企业结构、企业异质性对两国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

      在中国和俄罗斯,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大多处于垄断地位,尤其是俄罗斯垄断性的经济结构甚至抑制了国有企业之外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产业,企业异质性无从发挥作用,动态比较优势升级被遏制。

      生产效率低下是国有企业天生的缺陷,由图2可知,2003年中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在工业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为25%,实现利润仅占9%,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效率有所改进,但仍远低于私营企业。2012年中国私营工业企业以20%的资产实现了33%的利润,而国有工业企业则以13%的资产实现了6%的利润。

      俄罗斯的垄断性经济结构的核心正是国有企业对关键性战略部门的垄断和对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占用。占俄罗斯出口份额最大的产业——能源资源产业基本由国家控制,使得生产率低的国有企业驱逐了生产率高的私营企业,造成整个产业的低生产率。转轨以来,俄罗斯始终以能源发展为核心,虽然多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但收效甚微。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抑制了工业的发展,且私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竞争力,无力进入国际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积累异于竞争对手的异质性优势,因此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异质性企业。

      中国经过2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培育了大批的市场经济主体,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但中国企业的相对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而非生产率优势。这种优势不可能长期保持,随着产业开放程度的提高,该产业的要素价格也将提高。在中国的许多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通常存在大量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水平相近,主要通过使用更为廉价的要素来降低成本,企业创新意愿不强。作为出口主体的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相对比较优势难以升级,出口产品结构理当低级化。

    图2 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资产和利润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

      (三)中俄企业异质性的根源之一是人力资本问题

      企业异质性的重心在于生产率的不同,而企业不同的生产率根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不同。中国和俄罗斯虽然劳动力资源差距较大,但都存在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家精神缺失。中国虽然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同时实现劳动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对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两种渠道。中国在教育投资方面,虽然投资总量增长,但相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只有高等学校的1/10。在职培训方面,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尚未被大多企业认识到。俄罗斯人力资本短缺主要由于转轨以来人才流失严重,1990年至1998年的8年时间里,流失了100多万科技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颁布了一系列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文件。《2020年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构想》明确提出,“现代教育即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2002年俄罗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4.8%,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虽然相对比重提高迅速,但由于基数较小,俄罗斯的人力资本仍不足以支持其发展创新型经济。

    四 中俄竞争力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广阔的经济合作空间

      (一)以行业竞争力显示的经济互补性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是传统贸易理论强调的两种基本的经济分工和合作类型。水平分工被认为是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基本形式,垂直分工则被认为是产业间分工的基本形式。但更仔细地推敲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发现其不完善和不周延的地方。就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而言,它们往往是以技术水平衡量的经济分工。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的不同,两国间的产业重叠和产业差异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存在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两个大国,更是如此。比如欧盟内部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就技术水平而言,尽管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显著。反观三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却在许多行业领域存在互补性,在部分行业存在竞争性。德国的机械制造、法国的核能、意大利的钢铁产业是这种互补性的代表。同时,汽车产业在这三个国家的行业细分和中间产品合作与竞争也同时存在。因此,现代贸易理论发展正在从抽象的总量描述深入到行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对经济合作与竞争进行分析。

      (二)中俄两国的行业竞争力由本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决定

      中国和俄罗斯虽然具有地缘优势和经济渊源,但经济发展的初始要素禀赋极为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业竞争力。当前,学术界普遍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测度一个国家某行业的竞争力。分别表示i国和世界第j类产品出口额,Yi,Yw分别表示i国和世界全部产品出口[3]。当RCA>1时,表示该国在该行业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反之,该行业不存在显性比较优势,RCA越大,表示竞争力越强。

    表3 中俄各行业显性比较优势(RCA)

    食品、饮料 
    和烟草
    纺织品、皮
    革和制鞋
    木材、造纸、
    纸制品等
    化学和非
    金属矿产品
    基本金属和
    金属制品
    未另分类的
    机器和设备
    电气和
    光学设备
    运输
    设备
    其他工业
    和回收
    1995
    中国
    0.8 353
    4.0 951
    0.1 793
    0.6 731
    0.9 182
    0.5 863
    0.9 328
    0.2 173
    3.4 977
    俄罗斯
    0.4 254
    0.279
    1.3 162
    1.4 445
    3.6 683
    1.0 127
    0.1 682
    0.436
    0.1 202
    2000
    中国
    0.772
    3.689
    0.432
    0.8 355
    0.9 737
    0.3 127
    1.1 644
    0.189
    1.7 508
    俄罗斯
    0.5 255
    0.2 221
    1.4 754
    1.584
    4.0795
    1.1 343
    0.1 772
    0.3 788
    0.1 975
    2005
    中国
    0.4 103
    2.9 223
    0.4 298
    0.5 745
    0.9 503
    0.939
    1.5 052
    0.316
    2.2 577
    俄罗斯
    0.257
    0.0 904
    1.2 616
    1.8 748
    3.4 709
    0.8 528
    0.1 372
    0.2 431
    0.1 038
    2008
    中国
    0.3 986
    2.9 876
    0.4 756
    0.5 329
    0.8 317
    0.8 398
    1.6 787
    0.3 434
    2.0 096
    俄罗斯
    0.2 567
    0.0 572
    1.2 134
    2.0 733
    2.8 696
    0.7 619
    0.1 453
    0.2 239
    0.0 915
    2009
    中国
    0.3 445
    2.9 657
    0.4 726
    0.4 874
    0.8 386
    0.7 762
    1.7 693
    0.3 392
    1.7 631
    俄罗斯
    0.4 009
    0.05
    1.3 776
    1.9 944
    2.9 029
    0.9 057
    0.1 821
    0.2 091
    0.0 803

      注:这里的RCA是以增加值为基础得出的。

      从表3中可以看到,中国在纺织品、皮革和制鞋,电气和光学设备,其他工业和回收行业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但是纺织品、皮革和制鞋以及其他工业和回收行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小于1,表明中国在这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在弱化,而在电气和光学设备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俄罗斯在木材、造纸、纸制品,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等方面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总体上看,1995年以来,俄罗斯在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上的竞争力在增强,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减弱,在未另分类的机器和设备行业,原先的显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在纺织和运输设备行业,RCA指数不仅小于1,而且处于下降中,行业萎缩特征明显。食品和运输设备领域中国和俄罗斯都不具备竞争力,双边贸易很难在此行业发生。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基本上反映了由于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崛起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以及技能水平较高的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而俄罗斯在资源类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制造业正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依靠关税保护的俄罗斯制造业将无力抵抗外来竞争产品的冲击,俄罗斯未来经济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中俄竞争力互补性是中俄经济合作的坚实基础

      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中俄竞争力行业具有互补性,几乎不存在同一行业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情形,产业互补性特征明显,这就为中俄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俄罗斯“入世”后将降低关税,为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产业间贸易将是中俄之间的主要贸易形式。产业内贸易最可能发生在未分类的机器和设备领域,尽管俄罗斯在该领域的显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而中国的竞争力在提升,但大致相当的竞争力为中俄技术上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良好的地缘关系和经济上的互补性,为中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在中俄双方政府的推动下,近10年双方在经贸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但是与双方的地缘和政治关系仍不相匹配,扭转政热经冷的局面需要更多的合作。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中俄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于2010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中俄双边贸易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贸易结构仍然比较低级化,两国的比较竞争力优势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如图3和图4所示,以增加值核算的两国贸易仍以原料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且产业内贸易占有比重,主要集中在化学和非金属制品、基本金属,金属制品以及未分类的机器和设备。2009年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产品中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占12%,这一比重在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产品中占16%。采矿和采石业是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品种,占有20%的比重。两国的贸易合作主要体现在低技术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的贸易和合作极为欠缺,且贸易方式单一,主要是一般贸易辅以边境贸易。

    图3 2009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图4 2009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产品结构

      改变对外出口结构,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升级,是今后一段时间中俄经济结构的重点。俄罗斯当前已经出台多种政策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俄罗斯经济,降低对能源资源部门的依赖,提高加工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入世”或许是俄罗斯真正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契机。中俄之间存在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互补性和要素互补性,尤其是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俄罗斯劳动力匮乏严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双方技术水平都较高的行业进行研发合作,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垄断。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力优势,加强合作,对于中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中俄在《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联合声明》中提出,“将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提升至1 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提升至2 000亿美元”。2013年中俄贸易总额达到892亿美元,随着俄罗斯入世后关税水平的降低,中俄经济贸易规模将加速发展,2015年的目标预计可以提前完成。2014年5月20日《中俄联合声明》的发布表明,除了传统的能源和机电产品等贸易领域,中俄将在更多的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彼此借力,两国未来多领域的合作将被推向更高的水平。

      能源合作仍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中俄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合作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合作水平。相比较贸易、能源合作而言,中俄经济合作最大的不足是相互投资很弱。不仅金额小,投资项目档次也不高,一般都是在资源开发、建筑和轻纺等领域,缺乏高端产业、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投资。随着俄罗斯投资环境的改善,未来中俄投资可能进入提质增量的快速发展阶段。加强中俄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是扩大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发挥各自的科技优势,扩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互利合作。中国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领域有:航空航天、激光、农作物杂交、反卫星武器、智能机器人等,除航空航天外,俄罗斯在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既可以利用技术互补性,发展各自的弱势产业,也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增强研发合作使双方的技术同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无论是优化中俄各自的对外贸易结构,实现比较优势升级,还是促进中俄经贸合作,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企业。企业异质性是相对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因此中俄改变当前困境的根本还是在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而且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中国和俄罗斯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前提条件。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基地专项“俄罗斯与中亚的经济关系及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研究”(ZJ2014010)和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转型国家与美国的共生与博弈研究”(14JJD81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

      [2]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

      [3]这里的出口都是以国内贸易增加值衡量的出口。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