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双赢局面 让俄罗斯高铁乘上中国风!
  • 2017-5-4 21:14:59    字数:5724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郑楠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郑楠 为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一带一路”俄罗斯问题学者,高级经济师。

    --------------------

    俄罗斯铁路运输网自前苏联时期修建起一直运营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该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社会环境欠佳、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铁路运力不足已影响到该地区生产发展和出口潜能增长。若俄罗斯高铁能乘上中国风,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一、远东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远东地处欧亚大陆东北部,地广人稀,占全俄面积的36%,拥有丰富的矿产、耕地、森林及海洋资源。该地区基础设施缺乏,工业生产不发达,技术落后,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的1/4、美国的1/6,同时也低于全俄平均水平。人口600多万,占全俄人口5%,从1991年起,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外迁徙,该地区人口密度相当于俄罗斯平均人口密度的1/7,是全俄人口最少的经济区。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交通优势明显。两地区经济合作能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两国毗邻地区经贸与科技发展和相关产业升级,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国来说,一是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双方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其中俄罗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发展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是重要国家战略之一。二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匮乏。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拥有丰富的铜、镍、锌、铁、钛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钨、钼、锡等稀有金属,是资源和能源的“聚宝盆”。同时,俄罗斯远东地区天然气、煤炭、森林、水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能抓住俄罗斯开发开放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机遇,努力实现与中国振兴东北地区战略对接,将有效缓解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瓶颈。对俄罗斯来说,一是俄罗斯远东的振兴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中国力量,在地缘经济战略上搭乘亚太经济增长快车,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才能保障远东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比如,虽然远东地区土地肥沃,但气候条件差、生产经营落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不稳定。俄实施远东开发战略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需要中国提供人力支持,至少要补充250万劳动力才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二是从俄罗斯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加强远东地区开发力度、制定全方位的远东开发战略、降低对中国的防备心理符合经济发展,巩固当地人口数量的整体目标。

    二、中国-俄远东铁路现状

    (一)俄罗斯铁路重要性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最东部与最西部的距离较长,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令沙皇俄国中央对远东地区管理鞭长莫及。19世纪,俄中央政府耗资14.6亿卢布,历时13年,从最东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起,修建了全长9332公里的贯通俄国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自此,横跨欧亚大陆、贯穿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成为了俄欧与远东紧密联系的桥梁。俄罗斯是一个运输密度极高的国家,目前拥有全球第三大铁路网,横跨11个时区。铁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俄罗斯国内约80%的货运量和约35%的客运量,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铁路承担了全球约35%的货运量和约18%的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铁路运输密度仅次于中国。

    (二)俄远东铁路现状

    远东和贝加尔地区面积占俄罗斯国土总面积的45%,但是铁路运营里程仅占俄罗斯铁路运营总里程的13.8%,加之道路、交通设施和机车车辆陈旧等因素,难以形成有效的物流系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网络不发达、运输服务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远东地区能源和粮食等大宗物品的出口能力,使得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人员货物流动成本畸高。远东地区交通建设市场空间较大。

    (三)中国高铁优势

    中国高铁发展迅猛,从2003年开始至今,铺设的高速铁路已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目前中国高铁主要铺设在国内,但海外市场拓展势头良好,中国高铁产品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实现了从中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实现了从亚非拉到欧美的飞跃,出口形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出口。中国高铁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是建设经验丰富。中国有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在勘探设计、装备研制、施工建设、调度指挥、运营管理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在多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建设运营高铁的丰富经验。二是建设速度全球领先。京沪高铁全长1300多公里,仅用3年多建成运营。自2004年中国发展高铁技术,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铁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领先全球。三是建设标准国际化。中国高铁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铁路联盟的技术标准,并与阿尔斯通、西门子和庞巴迪技术标准兼容。四是性价比高。体现在建设工期和质量上。通过创新施工组织动态管理模式,以工厂化、机械化为支撑,实现施工方案、资源配置与控制目标的最佳匹配,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确保了工期和质量。五是自主研发、技术先进。中国丰富的地理人文特征要求中国的技术在引进之后做更多适应本土特征的改造,迫使中国高铁研发团队精益求精,破除万难,勇于创新。截止2015年,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齐全。我国高铁在吸收了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的先进技术后自成一派,集成性兼容性更强,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标准。另外,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数近两万公里,使中国成为“世界高铁博物馆”。在中国东西南北纵深约5000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高铁线途经各种地形地貌和气候区,像俄罗斯这样的高纬度国家,我国有哈大线的高寒列车可以参考匹配。六是内部协调机制完善。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铁的项目方案得到资金、政策支持。国家部委间的改革合作、南车北车合资,最大限度地减轻高铁承包项目在竞标时的内耗。

    三、让俄罗斯高铁乘上中国风

    俄罗斯铁路运营里程共86700公里,其中6200公里铁路的通行能力受限,陈旧的铁路基础设施和落后的铁路建设能力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软肋。铁路运力不足正严重影响着俄罗斯工业生产发展和出口潜能增长。因此,俄罗斯提出了“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的国际货运大通道,在欧亚间形成一个通畅的物流链”的发展目标。根据俄政府制定的《2020年前快速、高速铁路发展计划》及《2030年前铁路交通发展战略》,到2020年俄罗斯高速铁路年客运量将达到860万人次。2015年5月中俄签署了拟修建的莫斯科至北京的高铁大单。此线路全长超过7000公里,作为复兴“新丝绸之路”的一种方案,有望成为发展俄中首都间铁路交通的先导工程。中俄两国有相似的地缘特征,如领土面积广阔、冬季酷寒夏季炎热;在技术人员输送、资质认证上相互认可,因此两国在高铁建设、铁路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及加强互联互通建设的大形势下,两国高速铁路方面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四、中俄高铁合作的双赢局面

    高铁具有速度快、安全准时、人均能耗低等优点。连接欧洲经济圈和亚洲经济圈的亚欧大陆,囊括众多人口稠密、经济活跃的新兴国家以及原有的发达国家,在跨国交通网的建设和国内建设两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到2020年,海外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

    中俄双方高铁合作将实现共赢。高铁属于庞大产业集群的系统性工业,产业链长,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产业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对中国来说,一是带动出口,使出口向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高端制造转型,由产品贸易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转型,优化和提升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国内材料、机械设备等关联产业升级改造,塑造世界品牌,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二是高铁对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资源开发的拉动和溢出效应明显,对基建承包商、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通信设备、物流等六大产业板块影响最为直接。首先是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隧道、车站建设所涉及的工程机械、水泥、建筑材料。其次是轨道铺设所涉及的钢铁、轨道生产加工、机床设备,运营前期的车辆和配套设施采购,包括机车及车厢的生产、电气化信息信号设备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最终的运营养护环节中,机车的零部件、养护耗材、车站运营将持续获益。高铁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三是实现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出口,消化中国钢铁、水泥等周期性行业的过剩产能,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四是欧亚高铁的修建,将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对海运的依赖。对俄罗斯来说,一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参与世界分工,完善出口为目标的外向型经济,加速出口多元化,应对西方制裁,维护本国利益。二是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提高人流、物流运行能力。如莫斯科—喀山段高铁项目将创造37万个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与沿线各地的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五、远东铁路基础建设合作愿景

    俄罗斯目前共有28辆高速列车,分别是从2010年开始在莫斯科至圣彼得堡、莫斯科至下诺夫哥罗德运行的“萨普桑”列车,以及从圣彼得堡开往赫尔辛基的“阿尔格罗”列车。这些高速列车已累计运送约500万乘客。俄罗斯面临铁路基础设施网络老化的问题,同时需要全面发展铁路技术和工艺。

    2014年4月1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实施了新的《俄罗斯联邦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加快远东地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推动建设公路、铁路、空路和海路立体交通大动脉,发挥俄罗斯连接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潜力,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俄罗斯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开拓国际发展空间。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借力中国加速远东开发是俄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普京说未来10年将需要投入约5万亿卢布进行铁路现代化改造和发展。其中,优先需要解决的是改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交通状况,发展连接至主要港口的交通通道。中国的高铁能使得远东地区和重工业将由高铁连接,时速250公里的铁路可以将过去五个小时的旅程缩短到1小时左右,给两国带来新的商机和旅游收入。

    此外,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拓展合作有很大的可能性,如中俄铁路部门讨论铺设东宁-乌苏里斯克铁路。此条铁路可以讲中国东北地区的物流直接从俄罗斯的海参崴、东方港、纳霍德卡港等向韩国、日本、北美等国和地区集散,拓宽东北出海大通道。

    六、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高铁与众多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但开展实质性建设的项目却十分有限。中俄高铁项目面临多种挑战,主要包括:一是两国轨距标准不同,俄轨道宽度1520毫米宽轨,中国使用与欧洲相同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不同型号轨道接口技术在俄罗斯已经非常成熟,多年来欧洲国家的铁路从俄境内穿过,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俄罗斯坚持沿用1520毫米宽轨标准,给中俄铁路对接造成了困扰。二是跨国高铁承包项目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一带一路”与高铁“走出去”的过度结合给高铁输出赋予了不必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俄罗斯担心与中国开展合作会增强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因此防范心理和“远交近攻”的政治考虑日益增强。俄采取平衡策略,同时吸引几个亚洲伙伴竞标,在与其他国家竞争远东开发项目时,中国企业要付出额外的政治成本。三是高铁项目多满足国内大城市间的客运需求,而非货运需求。跨境铁路地处边境,自然环境恶劣,人口流动性弱,建造成本高,性价比有限,盈利困难。

    因此,中俄远东地区高铁合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好战略需求分析。充分了解该政治生态、经济环境、社会结构及法律制度。分析高铁的投入和产出比例是否符合阶段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二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在技术方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规划、勘探、建设、装备、运营、维护、投融资因素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在文化方面,提升高铁文化交融的输出。通过高铁建设和运营,促进沟通和理解,发挥“民心相通”的作用。三是做好风险评估,确立回报机制。科学规划修建前占地、拆迁、补偿等环节,保证公民切身利益,争取当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项目按期实施完工,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回报率低等劣势放在可控范围。建成后运营前研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避免跨区域人口流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宗教派别冲突。四是做好技术创新。远东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高寒,对高铁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五是培养复合型高铁人才。高铁是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培训从技术到管理、从基层到高层等各级各类人员,为在境外建好高铁、用好高铁、管好高铁打下基础。

    七、未来合作方向

    一是利用现有的国际机制,积极争取俄罗斯跨境铁路建设技术咨询服务。促进机车设备及高铁设计等服务的出口,提高铁路“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大我高铁走出去营销宣传,增进俄方经济合作共信,消除顾虑。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和装备制造竞争力强,自主研发程度高,但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及德国、法国和日本企业。应加强对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和发展现状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俄方政府的合作信心。三是银企形成合力,实现中国利益最大化。政府部门牵头,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提高项目中资因素比例和综合收益,设计既满足俄方要求、又充分考虑我方利益的项目推动方案。四是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两国合作规模扩大,精通语言并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从战略层面推动俄语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对相关课题研究和人才交流项目提供资助,建立高效的人才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