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和问题措施
  • 2017-8-11 11:03:10    字数:6186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作者:宋兆杰 曾晓娟
  •     标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和问题措施 作者:宋兆杰 曾晓娟

      摘要:“一带一路”是指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等,它肩负着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及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三大使命。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实力非常雄厚。苏联解体后,中俄科技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中俄科技合作。 

        ---------------------

      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能源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固然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俄合作不能局限于能源、劳务等传统低端方式,中方在保持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同时,科技合作也不容忽视。以科技进步带动经贸发展,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是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该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伙伴关系。根据“一带一路”走向,将打造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处于关键的地理位置且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也由于中俄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科技合作应该为两国所高度重视。

      一、对俄罗斯科技实力的基本评价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技事业遭受极大冲击,也导致我国低估俄罗斯的整体科技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俄科技合作。因此,正确评估俄罗斯的科技现状是推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前提。
      前苏联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在与西方国家的长期竞赛中形成的。前苏联科学技术积累丰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1]。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科技遗产。虽然自转型以来,俄罗斯的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但科研队伍综合实力仍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俄罗斯的研发投入逐年提高,科研人员队伍基本稳定在42万人左右[2]。俄罗斯基础研究主要分布在科学院系统(如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等)和高等院校科研系统(如莫斯科大学、鲍曼科技大学、圣彼得堡技术大学等),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基础,在核能、航空航天、化工、信息、生物、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等领域不仅延续了前苏联时期的传统,在新时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俄罗斯高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科研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焕发出活力。不仅有14个不同侧重点的科学城,还有数百个科技园、技术园等创新实体,国家正在打造俄罗斯最大的类似美国的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在电子、生物工程、等离子体、原子能、复合疫苗、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俄罗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的空间技术拥有压倒性优势,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掌握空间站制造、发射和回收技术的国家,俄罗斯的小卫星总体设计技术及自主导航、空间飞行器系统技术和登月飞行技术、卫星和飞船材料抗高速粒子撞击技术、空间材料加工技术等都居于世界前列[3]。

      军工技术是前苏联时期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军工企业和研发机构得到过重点保护,这是电子、通讯、自动控制、材料、动力学等科学技术最为密集的领域。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拥有21世纪作战能力战机苏―34和苏―37战机,其关键技术是推力矢量喷管技术。在导弹和战机等武器的研制方面,最新式的“白杨―M”系列多弹头分导导弹、能有效打击隐形飞机的S―400地对空导弹、X―22隐形导弹、反弹道导弹以及能产生等离子隐身的隐形飞机等都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在舰船制造方面,俄罗斯潜艇的隐身性和壳体防护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4]。

      总之,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高技术,俄罗斯都有雄厚的实力和可圈可点的成就,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构想下进一步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中俄科技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前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便开始了科技合作的进程。1992年,两国签订了“中俄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为科技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1995年,中俄两国各自建立“中俄科技和高技术中心协会”,旨在利用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发挥俄罗斯的科技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0年11月,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俄罗斯联邦工业、科学和技术部关于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专门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致力于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节能和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信技术和信息等科技优先发展方向进行合作。2007年11月,中俄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决定在纳米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和节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信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5]。2013年3月,中俄签署《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科技合作领域,《联合声明》提出深化高科技领域合作,推动开展从合作研发、创新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科技合作。

      在政府的扶持下,中俄双方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了面向中俄科技合作的科技园、技术园、创新园,如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在莫斯科建立了中俄友谊科技园。

      从研发实力来看,中国的科研总体水平低于俄罗斯,这也是中方的合作意愿高于俄方的重要原因。中俄科技合作多以中方引进俄方高新技术为主。根据相关统计,通过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我国获得的高新技术不仅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还填补了某些技术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如6000米水下机器人、合成孔径雷达、转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受控热核聚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卫星行波管研制线技术改造工程”在空间行波管研制能力方面实现了由单一管子研制向整个器件研制的重大转变,掌握了空间飞行器系统技术和空间材料技术等[6]。

      2010年10月,中国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学研究所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这是中俄第一次联合进行海洋科学考察。通过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2011年7月,代表着第四代核电技术发展方向的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2012年7月,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任务,这是人类首次在7000米深的海底开展研究实验。

      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是由俄提供贷款启动的项目,该核电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通过与圣彼得堡的合作,用两年半的时间研发了西方国家需要15年才能完成的聚四氟乙烯等新产品。浙江巨兴光学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俄罗斯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工晶体生产的技术水平。哈尔滨圣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开发了金属磨损自修复技术。山东省与俄罗斯合作建立的“良种示范实验基地”“育苗示范基地”“急症研究中心”以及“粉末技术及自蔓燃技术实验室”也都取得了诸多成就。

      军工技术领域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俄方引进了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武器装备,购买了数十架苏―27歼击机及能组装200多架苏―27歼击机的生产线;添置了数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潜艇和水上船只以及S―300导弹等。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我国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制的关键技术;与俄罗斯合作研制的“多注宽带速调管”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雷达技术的国家[7]。
     
      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俄罗斯相关机构的合作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国科学院同俄罗斯科学院签订了《科学合作协定》,开展了一批高水平的合作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建立了“中俄高科技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在空间技术、导航技术、小卫星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合办了“中俄核分析研究室”,共同合作研究物质成分及含量的核分析方法研制分析装置,并合作开发产品。2012年4月,“俄罗斯的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与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高新技术研发及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三、中俄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俄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与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还很不相称。影响中俄科技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双方对科技合作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一种推崇西方、贬低俄罗斯科技实力的错误倾向,认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大大落后于西方,总是把美、欧、日作为科技合作优先考虑的国家。然而,美国长期以来在高新技术领域对我国实行严密封锁,还阻碍他国向我国转让先进技术。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仅仅局限在环保、气象、地质等公共性领域和基础学科领域。欧盟在高新技术领域也对我国严加防范。与日本的科技合作多集中在基础学科和一般传统工业领域。另外,俄方也同样存在推崇美欧日科技倾向,没有将中国列入科技合作的重要国家[8]。

      第二,“一带一路”的美好构想起初并未被俄罗斯所认可和理解。他们认为这和俄罗斯的亚欧经济联盟的构想有很多重合之处,还曾被俄罗斯智库和民间解读为新时期的“中国威胁”,俄罗斯往往回避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领域同我国合作,成为影响中俄科技合作的消极因素。尽管俄罗斯官方已经认可“一带一路”的倡议,但是真正消除其误解还需要中方作大量解释和宣传工作。

      第三,对俄科技合作的投入有限。购买国防和军工技术无疑需要依靠国家的财力。然而,国家对中俄科技合作的资金投入总体偏低,成为影响对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因素。在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中,我国往往倾向于成熟的或者现成的技术,而对那些有前景的、尚需孵化的技术,俄方往往不愿意承担金融风险[6],而我国也缺乏专门面向中俄科技合作的风险投资基金,孵化器还未充分面向俄罗斯的研发机构。

       第四,中俄交流存在障碍。懂语言者不懂技术,懂技术者不懂语言。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是制约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留俄学生在学位认可等方面往往不能享受与到西方国家留学人员的同等待遇,赴俄留学积极性被人为降低。中俄之间科技交流的障碍因素短期内很难消除。

      四、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若干措施

      俄罗斯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以后,俄罗斯科技政策、创新政策均有利于扩大对外科技合作。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正将包括科技领域的合作扩大到中国等亚洲国家,《面向2020年创新俄罗斯》《科学法》等系列文献都以法规、政策的形式确定了俄罗斯对外科技合作的大方向,这些都使中国面临对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契机。为扩大中俄科技合作,中方需要长期向俄罗斯做宣传推介工作。

      第一,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高技术领域,我们应该加大对俄交流力度,拓展合作方式。交流的途径除两国研究人员定期交流外,还应扩大科研人员、高校教师赴俄罗斯访问、进修的规模。

      第二,摆脱在中俄科技合作中固有的“引进”“获取”的思维,将中国的成熟技术推向俄罗斯。俄罗斯疆域广阔,升级交通工具极为迫切。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对于俄罗斯颇具吸引力。将高铁产品推广到俄罗斯,无疑会让俄罗斯民众感受到中俄科技合作的红利,从而纠正其对“一带一路”偏见性解读。

      第三,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侧重于应用研究。就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而言,中国有信心与俄方进行互利互赢的合作。中国的轻工、电子、家电、农业等技术较为成熟,通讯产业的发展快于俄罗斯,这些又是俄罗斯目前着力发展的领域,这为我国技术输出提供了一个广阔市场。

      第四,以教育合作促进科技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应探索联合办大学的可能性,创办研究型联合大学是推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俄罗斯在科教一体化、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培养高水平学生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可以在科教一体化实践中促进中俄科技合作,势必会为“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搭建稳固的平台。

      综上所述,扩大对俄科技合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走隔离、封闭的老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然而,只有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技术的合作。20个世纪50年代,苏联对我国的156个援助项目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援助,这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复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有了重大发展,“一带一路”的美好构想将依靠包括俄罗斯在内诸多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中俄的科技合作是中俄合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戚文海. 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对策[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8:96.
      [2] ИВАНОВА Н.И., В.В.ИВАНОВ.Научная и 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я и мир. 2011-2012[М]. Наука,2013:32.
      [3] 史春阳. “新普京时代”深化中俄科技合作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 2013(10):44- 45.
      [4] 吴庆峰.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J]. 西伯利亚研究,2010(2):38- 41.
      [5] 冯春萍. 中俄科技合作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路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4(4):61- 68.
      [6] СЕЛЕЗНЕВ П.С. 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поли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стратегии,модели, практика[М].Москва,2014: 145.
      [7] МИНЭКОНОМ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Россиия- 2020[M].Москва,2010:89.
      [8] О науке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йполитике (с изменениями на13 июля 2015 года) [EB/OL]. (2015- 03- 18)[2015- 09- 02]. http://docs.cntd.ru/document/9028333.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