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经贸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报:中国或开启世界天然气市场革命 俄将无利可图
  • 2019-2-1 22:43:05    字数:1761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俄罗斯《观点报》日前文章 题:中国正在准备世界天然气市场革命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研究出了页岩气开采的新方法,这可解决中国页岩气田开采问题。这是科学家10年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测试定于春季进行。若取得成功,中国或实现新能源革命并彻底改变全球天然气市场。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页岩气储量——约31.6万亿立方米。这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储量的两倍。不过在技术上,北京目前无法开采国家所必需的页岩气。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俄罗斯《观点报》称,这方面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国研究了西方开采页岩气的经验,并在自主创新后实现了整条页岩气开采生产链——从地理勘探、钻井到水力压裂。但在实际情况中并没有那么简单。中国已着手开采涪陵页岩气田,但开采速度没有计划中的快。2018年涪陵页岩气田共开采60亿立方米,2017年也基本如此,尽管负责开采该气田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承诺将年开采量提高至100亿立方米。然而两年也未能企及这—水平。

        结果,作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的中国被迫加大采购天然气。2018年采购量增加了1/3有余——达9039万吨,并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到2020年时北京有意将天然气进口量提高至1400亿立方米。

        开采本国页岩气的计划是——到2020年时300亿立方米和到2030年时1000亿立方米。但若没有技术革命,计划可能无法实现。

        问题在于,页岩气储备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海拔负3500米以下的地下,而当前的技术,尤其是水力压裂,无法进行这种深度的开采。要想取得地下3500米深的页岩气,必须有约100兆帕的水压,约等于世界最深处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水压。目前没有如此坚固的抽水机能承受这种压强。因此中国人抵达富含页岩气的地层的尝试尚未取得成功。

        然而深度不是什么要紧事。缺水才是严峻问题,以现有的技术,开采必须要大量的水。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

        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高级专家伊戈尔•尤什科夫说:“美国人有诸多因素形成了页岩气革命。中国有钱,但没水。这是供不应求的商品。因此中国的技术革命应当在发明无水开采页岩气方法上进行。目前还没有这种技术。”  《南华早报》称,西安交通大学可控冲击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小组研究出了名为“能量棒”的无水技术。为释放出沉积岩中的气体,水力压裂技术利用的是高压液体,与这一技术不同的是,核物理学家的设备使用强电流产生可控冲击波,以达到同样的结果。

        该设备可产生压强达200兆帕的冲击波,按照预期,这将形成直径达50米的断层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王成文教授指出,这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比水力压裂技术,它对周围环境保护得更好。不过王成文认为,尚不清楚该设备产生的能量是否确实足够破坏如此深层的沉积岩。

    如果中国人的技术成功并能够开采本国所有页岩气,那么这将是世界性的能源革命,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

        尤什科夫说:“这将颠覆整个能源市场。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现在正在‘抽空’整个市场。中国人采购世界市场上剩下的所有液化天然气。即便按合同液化天然气在欧洲卸货,也有部分被转运到亚洲,那里的价格更高。中国正在降低煤炭使用比例并积极提高天然气需求量。正因如此,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液化天然气在亚洲的价格都居高不下。”

        若中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将使液化天然气价格暴跌,而所有瞄准中国市场的项目将失去销售地并且无利可图。遭殃的不仅是澳大利亚、卡塔尔、美国和中东国家,还有同样投资于液化天然气厂以期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的俄罗斯。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点击浏览今日全部新闻 >>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