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进程:历史、类型与特点(全文)
  • 2011-12-21 13:22:51    字数:866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俄罗斯青年团体“我们的”成员庆祝统一俄罗斯党在杜马选举中获胜

       [摘要]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随着现代化推进和民主化的演进进程逐步扩展和深化的。总体看,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可分为选举参与、人民团体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参与和接触式参与等类型,此外还有庞大的不参与群体存在。在不同时期,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特点,基本上处于低水平,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特征。虽然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但不能就其参与前景感到悲观,其潜力能否顺利发展需要政治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政治诸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选举参与

      一、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历程

      现代政治的发展目标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实现公民的广泛参与及政府间的相互合作,构建本国民主政治和现代化的进程。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政治参与随着现代化推进和民主化的演进进程逐步扩展和深化。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期有不同特征。

      (一)叶利钦时期

      俄罗斯公民社会参与的高峰期是在苏联解体初期,公民及其组织要求参与政治进程的诉求不断高涨,突出体现在第一次总统选举中。1991年6月12日,全俄75%的民众曾前往投票站,对俄罗斯首任总统进行投票[1]。

      苏联解体初期的公民参与热情与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的改革直接相关。在对西方体制顶礼膜拜的背景下,“市场”、“自由”、“权利”等自由主义的招牌话语也由此确立,在1989年3月举行第一次苏联人民代表差额竞选前后,主张进行激进民主改革的思潮开始占上风[2](P57)。巨大的社会变迁反映到民众的精神领域,使民众的思想犹如“万花筒”。对现存体制的不满及对现代化的向往,刺激了超前的经济和政治要求,民众希望积极的政治参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幻想在短期内使经济、政治体制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立即消除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等弊端,从而迎来苏联解体以来的第一个参与高峰。

      2003年6月俄罗斯的独立研究机构——比较社会研究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国家与法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了一项“俄罗斯公民和俄罗斯自治机构政治参与形式与趋势”的研究(以下简称2003年调查)。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参与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在1993年~2003年的10年间,大约有37%的受访公民进行过社会参与(包括征集签名,散发传单,进行宣传等),剩下的63%的公民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参与。在1993年~2003年,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形式大都是传统参与形式,对抗式参与只占6%。

      与此相应,俄罗斯社会出现大量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无论是属于什么性质,都是公民社会自由结社的产物。有数据表明,自1988年起,各种未经政府批准的“非正式组织”,诸如“民主联盟”、“无政府工团主义联盟”、“民主俄罗斯运动”等纷纷建立,甚至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苏联民主组织跨地区协会”。这些组织1989年已有6万多个,1990年8月增至9万个[3](P692-693)。

      另一方面,政党那种将市民与政治连接起来,了解和表达个人、集体与社会阶层的利益,有意识地发展选民队伍,在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纽带的作用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各种政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对民众的影响力也各有不同。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坛上活跃的政党大都是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圭臬的自由派政党,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则不属于主流政党。

      虽然在这一时期构建公民政治参与的要素已经初具规模,但不容忽视的是,俄罗斯构建的三权分立体制,在权力制衡的背后造就了畸变的参与群体——寡头官僚系统。他们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资源参与政治,成为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扶植代理人或直接入阁决策;为总统选举提供政治献金;控制媒体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直接参与外交;参与议会选举;参与政党政治;参与地方治理,形成地方利益集团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参与。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