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进程:历史、类型与特点(全文)
  • 2011-12-21 13:22:51    字数:8669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二)普京时期

      进入21世纪,新一届的政治选举极大唤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大约有68.74%的公民参与。普京执政4年后,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民众重新燃起对领袖和权威人物的依赖心理,对未来社会发展信心见涨。全俄舆论调查中心的2011年最新公布的调查(以下简称2011年调查)表明,2004年~2007年公民的社会参与率约在32%~55%之间。与此相反,2004年~2007年俄罗斯公民的不参与率与前十年相比有所下降,在32%~52%之间,与叶利钦时期相比,其他形式的参与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虽然公民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叶利钦的政治遗产之一是带来对立的国家-社会关系[5](P51)

      ,普京政权面临因国家软弱而导致的寡头左右国家的态势,以及西方势力利用民众参与制造“颜色革命”带来的政治压力。对此,普京以强硬手段重新规制国家与社会关系。一是对媒体加以控制,使其不得对重大突发事件随意报道,不得对政府随意批评。二是对寡头势力的打击,禁止其参与政治领域事务。三是对非政府组织进行规制,规范组织行为。四是成立俄罗斯联邦社会院,把公民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普京还加强政治参与的社会引导,重视培育俄罗斯自己的价值观,并为此提出了一个能够为俄罗斯精英和大众所能接受的“俄罗斯新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弘扬俄罗斯历史传统、强化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为宗旨的全民教育运动,希望重新唤起俄罗斯民众早已淡忘的思想意识和俄罗斯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将不成熟的公民参与控制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

      与此同时,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掌控舆论等多种手段规范多党制。不仅政党被纳入了国家的宪政体制,而且形成了坚持社会主义、坚决反对激进经济改革的传统派,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自称的中派以及具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倾向的派别等,形成了俄罗斯共产党、统一俄罗斯党、公正俄罗斯党、自由民主党四大政党主政国家杜马的格局。

      (三)梅德韦杰夫时期

      2008年3月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在政权顺利交接后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理,这标志着俄罗斯的制度转型从普京时代进入“梅-普”组合时代。按照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施政纲领,他将延续普京的计划,充分保证当前政策和路线的连续性,以实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的目标。

      梅德韦杰夫接手的是一个经过8年内外革新与励精图治,国家政权体系基本实现了由乱到治的俄罗斯。从主导国家转型与治理的主要力量来看,俄罗斯逐步摆脱了寡头严重干政的局面,政府自主性大大提高,过度激进的自由主义势力在短期内无法左右俄罗斯的走向[6]。此外,经历了秩序混乱与经济衰退之后,俄罗斯社会逐步从对市场与民主的浪漫主义激情中冷静下来,民众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恢复国家秩序并实现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对此,俄罗斯在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上面临着新的课题。

      应当承认,普京时期的系列举措(如控制媒体、打击寡头、整合政党等)在稳定社会秩序和规范公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了一些抑制公民社会自主自治能力的消极影响。根据2003年调查和2011年调查的数据,受访者的参与从2000年的68.74%降低到2008年的40%,到了2011年4月,这一数据降到了27%[4];与此相反,俄罗斯公民的不参与率从2004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45%,到了2011年初这一数据达到了61%。

      梅德韦杰夫认为,当前的社会对政治十分麻木,需要采取政治措施,帮助人民群众恢复对社会和道德的信任[7]。对此,他在执政纲领中强调,要通过巩固司法和言论自由使公民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他还针对反对派和亲政府政党的精英提出,如果反对派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8]。与前任总统普京在某些问题上不同,梅德韦杰夫总统上任后所倡导的政治改革实际扩大了政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级政治过程的参与。他也因这些言论被俄国内外学者和分析人士称为自由派的总统。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到,“梅-普”时代,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依然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面临着艰难而繁重的制度建设任务。适度权衡国家权力配置与社会力量构建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对于俄罗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